杨松冀
- 作品数:31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性情之正”还是“性情之真”?——孔子“思无邪”观新析被引量:2
- 2010年
-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 杨松冀
- 关键词:思无邪美刺
- “崇苏热”中的“冷批评”——朱熹苏轼论的文化学考察
- 2018年
- 朱熹异乎寻常地激烈批评苏轼、讨伐'苏学',是南宋苏轼接受史中颇令人瞩目的现象。朱熹的过激批评在当时即引起学者们的不满与强烈反对,如道学名士吕祖谦、汪应辰、程洵等皆曾写信与朱熹论辩。南宋理学家黄震曾总结朱熹与吕祖谦关于'苏学'之辨:'晦庵以千载道统为己任,排斥异说,毫发不恕,祸福是非一切以之,有泰山岩岩气象。先生并包融会,以和为主,故常规警晦庵。'
- 杨松冀
- 关键词:苏轼论
- 欧阳修《答苏子美离京见寄》诗系年辨正被引量:1
- 2007年
- 欧阳修《答苏子美离京见寄》一诗,通常的系年是庆历二年,诸本皆无异议。但是欧阳修所和之苏舜钦诗却是苏于庆历三年南下山阳途中所作,因此他的和诗也应该是作于庆历三年。
- 杨松冀
- 《错解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诗<使至塞上>》辨正——与刘景惠先生商榷
- 2014年
- 刘景惠先生《错解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诗<使至塞上>一文,对王维《使至塞上》进行了个人的解读,体现了一定新见,但是却存在误认为王维出使扑空任务没有完成、误解标题之"塞上"为"居延"、弄错王维出使的目的地以及误解诗中一些重要词句等纰缪,而这些纰缪的根源在于误解了"塞上"一词。
- 杨松冀
- 关键词:《使至塞上》塞上辨正
- 德本还是情本?——关于中国诗学批评一个基本理念的辨析
- 2011年
- 情本是笔者针对于德本而提出的一个中国诗学批评观念,建构于道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上的德本诗学观,是传统诗学批评的核心理念。但抒情性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情为本,有关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体认,关涉新时期诗学批评的基本理念和研究视角,意义重大。我们认为:诗本根于情性,性情、情志本为一体。原典儒学就有"道始于情"观念,故情实质上是处于一个本根的地位。
- 杨松冀
- 关键词:德本情本吟咏情性诗教人本
- 袁编《中国文学史》一则注释的商榷被引量:2
- 2007年
-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多有优长之处,但其第三卷第五编第三章中关于苏舜钦的一则注释却有多处明显的疏误,特指出并详加辨正。
- 杨松冀
- 关键词:籍贯苏舜钦
-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研究
- 陶渊明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苏轼为宋型文化的典型代表,乃百代罕见全才,陶、苏二人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择苏轼和陶诗与陶诗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创作以及生命实践的比较,揭示出二位诗...
- 杨松冀
- 关键词:诗歌作品艺术风格精神家园陶渊明
- 苏轼哲学思想北宋接受简论
- 2019年
- 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107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能"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的人.
- 杨松冀
- 关键词: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中国古代文化自为确证
- 苏轼和陶诗三题
- 2012年
- "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 杨松冀
- 关键词:和陶诗
- 苏轼“和陶诗”系年考辨
- 2017年
- '和陶诗'是一种特殊的唱和诗体,它由苏轼首倡,苏门弟子群起仿效,而后蔚然成风,遂成为诗歌史上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独特的创作现象。可以说,苏轼的'和陶诗'创作,不但直接促成了一种新的诗体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陶渊明在文学史思想史上地位的确立,也使陶渊明与苏轼自己的诗品人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因此后代的'和陶'史从某种意义上亦是'和苏'史。'和陶诗'得以流布,这与当时的《和陶集》刊刻流布有密切关系。
- 杨松冀
- 关键词:和陶诗苏轼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