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
-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逻各斯的肉身化
- 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黑格尔哲学所实现的近代认识论向现代存在哲学的转向。而黑格尔能够穿透内意识形而上学,超越到主客融合的本真的实在世界中来,关键在于他开创的现象学之路。对黑格尔理念论作存在哲学的解读,不同于以往对其作客观...
- 杨晓
- 文献传递
- 论索绪尔的“符号”概念——语言学的认识论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 杨晓
- 关键词:联想认识论
- 作为认识论的语言学——创造思想的“语言形式平面”
- 2012年
- 语言不是思想的声音记号和工具,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无意识的集体心理,从而构成了思想得以可能的先验基础。语言有着不同于"思想的逻辑"的深层道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把思想与事物的外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对立,而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决定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关系,从而语言的理性把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还原为思想想象现实的"社会必然性"。
- 杨晓
- 关键词:语言认识论
- 论道德实践中的情理辩证法被引量:3
- 2022年
- 道德实践中情理关系的澄明,有助于坚定道德信念,理清修养的次第与旨趣。就自觉性与超越性而言,情感在道德中似乎较为消极,但论及自主性,道德还是以情为本的。践行理性观念的意志所压抑的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直接欲求,道德实践真实成就的是情感的创造进化。由伦理而道德的过程,首先要经受观念与自然之对立,即伦理化道德的他律阶段。以理化情的意志践行绝不止于情与理一定比例下的交融,终将实现“德性自证”的“反身而诚”,证成自由意志的情理不二、理欲合一、全事即理的本体性格,及其普遍立法不离特殊的“应化”“创造”特点。
- 杨晓
- 关键词:道德自由意志
- 论实践活动中的类经验被引量:1
- 2019年
- 实践是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的活动,但“内在尺度”并非是可以直接明示的抽象概念规定,而是由目的对象化的自为活动创造生成的“本有”。实践活动通过人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人化的无数次的本质交换,把观念与对象的抽象规定的外在反思关系发展为自然的内在的合目的性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存在的类化。在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内部自然生命的道德实践中,通过“观-念”教化的修身功夫,让应然性观念成就为本然的“当下即是”,以“德性化身”确立了真正的道德主体。在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外部自然世界的生产实践中,人与诸实体对象“类化”为一个活的连续性的经验之流,因而人和事物成为意-识-心的显现。意识诸官能的和谐运作开启了天人合一的纯粹显发机制。
- 杨晓
- 关键词:类哲学
- 论哲学的思辨与体验
- 2016年
- 思辨是朝向绝对性的,必定要经受矛盾、反转并实现自我超越,以此构成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之间的反思性关联。反思作为经验向概念、存在向本质的回归,建立了经验自身的内在统一性,把经验的外部给予转化为内在本有,实现了经验的自在自为,从而构成了哲学的体验方式。而经验的内在化完成了概念的具体的普遍性,这是"思想的客观性"的真实意义。从康德的知性、实践理性到反思判断力,再到黑格尔的思辨理性与马克思的历史实践,展现了反思的不同层级,构造了经验与概念、存在与价值之间的连续性,呈现了普遍性的具体化过程。
- 杨晓
- 关键词:思辨绝对性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基础——论意识形态的自主本性被引量:1
- 2016年
- 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所能把握的是人的经济部分,不能为科学所限定的部分是不同于现实规定的另一种真实。意识形态作为想像的真实,与经济基础相关,又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它不是一种颠倒的认识或反映,而是一种生产,以完成分裂的阶级社会的整全性,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基础。马克思批判意识形态的抽象的普遍性,是为克服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分裂,以实现想像与现实之否定性统一的自主存在。
- 杨晓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
-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被引量:1
- 2011年
-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
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处,并且有着成为现实的力量。
- 孙正聿杨晓
- 关键词:中国哲学研究学术性现实性
- 精神现象学对先验哲学的超越
- 2008年
-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 杨晓
-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被引量:19
- 2011年
-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
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
- 孙正聿杨晓
- 关键词:中国哲学研究学术性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