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开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桩基
  • 3篇桩基础
  • 3篇隔震
  • 3篇层间隔震
  • 2篇地铁上盖
  • 2篇预制
  • 2篇预制桩
  • 2篇抗震
  • 2篇抗震性
  • 2篇抗震性能
  • 2篇控制装置
  • 2篇混凝土
  • 2篇基础底板
  • 2篇浇注
  • 2篇浇注混凝土
  • 2篇刚度
  • 2篇沉降
  • 2篇沉降差
  • 2篇沉降差异
  • 1篇弹塑性

机构

  • 10篇中国建筑设计...
  • 6篇北京建筑大学
  • 2篇中国中元国际...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市轨道交...

作者

  • 10篇杨开
  • 10篇范重
  • 3篇王金金
  • 3篇刘涛
  • 3篇高嵩
  • 2篇杨苏
  • 2篇胡纯炀
  • 2篇邓仲良
  • 2篇彭翼
  • 2篇赵长军
  • 2篇邢超
  • 1篇李爱群
  • 1篇张志强
  • 1篇王义华
  • 1篇陈巍

传媒

  • 4篇工程力学
  • 2篇建筑结构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建筑科学与工...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桩基础与基础底板适应变形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基础与基础底板适应变形控制装置,包括上下具有开口内部具有凹槽的变形控制埋件机构和置于变形控制埋件机构凹槽中的预制桩头,预制桩头的上下开口与变形控制埋件机构的上下开口相配合,预制桩头的上开口用于给预制...
邓仲良胡纯炀范重刘先明彭翼赵长军邢超杨开
文献传递
北京奥林匹克塔结构设计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北京奥运塔由5个纤细的单塔组成,单塔最大高宽比达33,塔顶的观景平台向外悬挑,建筑体型非常复杂。基座大厅主梁跨度大、负载重,室内建筑效果要求高。通过沿高度方向设置多道连接桁架,将5个单塔连接为整体,形成组合塔式结构体系,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与抗倾覆能力大大提高。在各单塔之间设置水平桁架和预应力斜杆临时支撑体系,消除了结构不均匀竖向变形和差异沉降的不利影响。采用节段式风洞试验测试技术,解决了复杂模型测试精度问题。结合高位消防水箱研发的折返式吊挂机构,克服了TMD安装空间不足的难题,并可根据实测情况调节质量块的自振频率。在塔冠大悬挑端部设置竖向TMD减振装置后,对密集人流激励引起的共振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座大厅屋盖采用交叉编织清水混凝土梁板结构,在楼板缺失部位能够有效传递内力,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对塔身的嵌固作用。结合建筑室内造型采用了大跨度拱梁,可以有效改善大跨度梁的受力形态,优化构件的截面尺寸,改善结构的经济性。
范重杨开柴会娟刘先明杨苏张志强李爱群
关键词:减振技术
非周边约束地下室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2021年
嵌固部位的确定对于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至关重要,我国现行规范通过楼层等效剪切刚度比判断地下室顶板是否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主要适用于地下室周边约束的情况。本文以某高层建筑为背景,针对两面开敞的非周边约束的地下室,采用多个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法与时程法计算分析,考察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与耗能机制等抗震性能。根据地下室顶板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和构件塑性发展程度进行判断,对于两面开敞的非周边约束地下室,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王晶范重杨开刘新国祖德峰杨小强曾德民
关键词:嵌固部位侧向刚度比动力弹塑性分析塑性铰层间位移角
大底盘多塔楼层间隔震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地铁上盖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首层建筑高度很大且上部剪力墙难以落地,上、下结构刚度相差悬殊。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将上部多栋剪力墙住宅承托于框架大底盘之上,形成高位转换结构。在多种转换结构形式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小汽车库功能采用桁架式转换。通过隔震层布置与参数优化,达到理想的减震效果,橡胶垫支座满足大震下位移限值等指标。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与非隔震结构相比,设置隔震层后,上部剪力墙结构基本无损伤,大底盘框架柱、框架梁的损伤程度也明显减小。
崔俊伟范重杨开王金金高嵩
关键词:层间隔震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减震系数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条件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该文对国内外考虑地下室及周边土体对高层建筑地震作用影响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基于塔楼、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可以考虑地基基础影响的力学模型。根据场地情况确定地下室周边土体弹簧及相应阻尼的计算参数。考察地下室顶板嵌固、地下室周边嵌固、底板嵌固以及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等4类嵌固条件在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研究塔楼单侧洞口长度对整体结构与结构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下室顶板嵌固模型塔楼侧向刚度偏大,且无法考虑地下室与塔楼之间的相互影响。地下室周边嵌固模型无法反映地下室结构的变形与质量引起的惯性力,在地震作用下水平剪力沿地下室竖向减小过快,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底板嵌固模型忽略周边土体的作用,导致地下室在地震作用下水平剪力过大,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可以较为真实地模拟地下室周边土体的刚度与阻尼,与其他计算模型相比,虽然塔楼性能变化较小,但地下室构件内力变化很大。单侧洞口对塔楼整体受力性能影响较小,但对框架柱和楼板的影响值得重视。
范重王晶刘涛杨苏杨开王义华曾德民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
一种桩基础与基础底板适应变形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础与基础底板适应变形控制装置,包括上下具有开口内部具有凹槽的变形控制埋件机构和置于变形控制埋件机构凹槽中的预制桩头,预制桩头的上下开口与变形控制埋件机构的上下开口相配合,预制桩头的上开口用于给预制桩头...
邓仲良胡纯炀范重刘先明彭翼赵长军邢超杨开
文献传递
地铁上盖结构隔震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为了深入研究地铁上盖结构隔震效果,建立了大底盘-多塔楼双自由简化模型,考察质量比和周期比对结构动力特性以及对塔楼和底盘地震作用的影响规律。采用ETABS软件建立了地铁上盖精细模型,研究塔楼高度、塔楼数量、隔震层刚度及粘滞阻尼器等对结构动力特性、塔楼和底盘减震效果的影响。双自由度简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塔楼与大底盘常见的周期比范围内,塔楼的剪重比与塔楼质量关系不大,大底盘的剪重比随着塔楼质量增大略有减小。大底盘-多塔楼隔震结构精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惯性力沿塔楼高度分布均匀,建筑高度对地震作用影响很小,大底盘的地震作用随塔楼高度增大总体上略有增大。随着塔楼数量增加,塔楼的减震效果略有下降,大底盘的地震作用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层刚度增大时,塔楼地震作用增大,大底盘地震作用减小。隔震设置粘滞阻尼器后,地震力沿塔楼高度的分布规律发生明显改变,塔楼底部的地震作用减小,顶部的地震作用显著放大;设置粘滞阻尼器可以有效降低大底盘的地震作用。
范重崔俊伟薛浩淳杨开高嵩王金金吴徽
关键词:地铁上盖层间隔震简化模型有限元分析隔震效果
大高差轮辐结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外环高度变化较大可能引起轮辐结构径向索受压的问题,通过设置刚性撑杆代替部分受压的径向索,解决了采用传统轮辐结构无法成形的难题。推导出轮辐结构的预应力态求解公式,考虑结构自重和索夹重量等的影响,通过反复迭代确定内环各节点的标高,形成索-杆混合结构找形分析方法。对大高差轮辐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考察了外环高差、径索系杆以及附加环索等参数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高差轮辐结构在承受长轴方向半跨活荷载和风荷载作用时较为不利,但个别径索或撑杆失效不会引起结构连续倒塌。随着外环高差加大,撑杆数量相应增多,短轴构件及长轴上径索的内力增大,长轴下径索的内力减小。在长度较大的径索中部设置系杆,能够有效地协调上、下径索之间的变形。在长轴附近设置附加环索,可以通过增强相邻径索之间的联系,提高屋面支承结构的竖向刚度。大高差轮辐结构设置刚性撑杆的成形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厦门新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
吴浩范重刘涛杨开张爱林张艳霞
关键词:高差找形方法受力性能
基础刚度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该文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基础刚度与地下室周边土体约束影响的结构分析模型,给出了确定单桩竖向刚度的原则与计算周边土体弹簧刚度的方法。通过对21层、32层和43层剪力墙结构在7条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考察基础刚度和地下室周边土体弹簧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基础刚度后,结构自振周期加长,层间位移角增大,楼层水平剪力与倾覆力矩略有减小,地下室外墙土体反力显著增大,桩顶反力变化幅度减小。对于矩形平面的建筑,考虑基础刚度对短边方向的影响远大于对长边方向的影响。随着建筑高度与高宽比增加,考虑基础刚度引起的各种结构效应随之增大。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大,侧向刚度起控制作用,基础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范重刘涛陈巍杨开
关键词:桩基础刚度高宽比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地铁上盖层间隔震结构竖向地震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考察地铁上盖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竖向振型的特点、周期和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进行了分析。在设防烈度竖向地震作用下,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考察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结构的基底剪力、隔震垫反力和转换梁内力,研究塔楼高度、隔震层竖向刚度等参数对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竖向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结构存在塔楼竖向主振型,随着塔楼高度增高,竖向主振型的周期和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逐渐加大;在设防烈度竖向地震作用下,塔楼底部竖向地震力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垂重比)的平均值为0.35,比非隔震塔楼平均增大4.6%;隔震垫竖向地震反力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反力之比(反力比)的平均值为0.30;大底盘转换梁竖向地震下弯矩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弯矩之比(弯矩比)的平均值为0.31;随着塔楼高度增大,垂重比、隔震垫竖向反力比以及转换梁弯矩比均相应减小。
范重崔俊伟王金金杨开高嵩刘先明高银鹰
关键词:竖向地震隔震地震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