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劲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情书
  • 3篇小说
  • 3篇霍夫曼斯塔尔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里德
  • 2篇母题
  • 2篇凯勒
  • 2篇婚姻
  • 1篇岛上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模式
  • 1篇选译
  • 1篇哑剧
  • 1篇易位
  • 1篇异国
  • 1篇异国形象
  • 1篇渊薮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范式

机构

  • 10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0篇杨劲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
  • 3篇德语人文研究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人的好奇与痛苦的渊薮——论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丘比特与普绪刻》和芭蕾剧《斯基罗斯岛上的阿喀琉斯》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剖析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于20世纪的两部舞剧,从性别关系、身体与语言作为表达媒介的差异、个人与命运的张力等角度探讨霍氏舞剧创作的特点和要旨,挖掘他借助重塑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所因袭固化的女性恒定特征,即好奇心。
杨劲
“我那向你逃离的痛苦”——论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书母题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书母题为关注焦点,首先勘察两起死亡事件分别作为写信动因与寄信条件,由此剖析信件在恋人沟通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然后挖掘情书的多重矛盾性,即自陈隐私与披露对方、曝光与匿名,第三部分从男女主人公回忆与健忘的对比出发,展示其中所蕴含的叙事手法和两性角色模式。
杨劲
关键词:斯蒂芬·茨威格情书忘却
佛罗伦萨之夜·第二夜(选译)
2012年
那您为什么还用这种可憎的药折磨我,我反正活不长了!马克西米连走进房间时,听见玛丽亚正这样说。医生站在她面前,一手擒着药瓶,一手握着小杯,杯里有棕色液体,泛着泡沫,令人恶心。最亲爱的朋友,他转向正进屋的马克西米连,大声说道。您来得正好。劝劝这位女士喝下这几滴药水吧;我得走了。
海因里希·海涅杨劲
关键词:选译女士
介于复制文学与沟通媒介之间的情书——戈特弗里德·凯勒的中篇小说《被滥用的情书》被引量:1
2015年
瑞士作家戈特弗里德·凯勒的中篇小说《被滥用的情书》讲述了对情书的多重操纵操作以及一出情书丑闻。本文从情书的五个要素——写信缘由(空间距离)、感情动因(表情达意)、语义性(爱情话语)、私密性(两者格局)以及功能效用(情感沟通)——出发,勘察在印刷文字泛滥的时代,出于不同动机的真假情书对情感纽带的构建或解构作用。
杨劲
关键词:情书婚姻
替代与自我身份的重建——评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义子》
2012年
本文第一部分从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义子》中尼柯罗与柯利诺这两个人物在名字与外貌上的相似出发,分析尼柯罗的替代企图所包含的欲望辩证法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中空化;第二部分由艾尔芙蕾的恋人/死者图像膜拜入手,剖析艾尔芙蕾与庇亚基的婚姻状态以及艾尔芙蕾以沉默/避世为主导的交往生存模式,透视市民社会和宗教势力在情与欲上的双重有名无实;第三部分着眼于庇亚基处死义子的身体暴力及其地狱复仇欲望,由此梳理出庇亚基这一形象突变所凸显的康德人类学模式的瓦解。
杨劲
关键词:家庭
箴言言真——论凯勒小说《箴言诗》里的文化交往和叙事模式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入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杨劲
关键词:礼仪箴言
“要火灶和壁炉干嘛的?”——论冯塔纳小说《迷惘与混乱》和《艾菲·布里斯特》中的情书母题被引量:1
2016年
情书构成德国作家台奥多·冯塔纳长篇小说《迷惘与混乱》(1888)和《艾菲·布里斯特》(1896)的重要主题,展现出男女主人公介于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局面。本文将情书视作由情感与文字组成的沟通媒介,聚焦于其文本性、语义性和物质性,拟从三方面挖掘这两部作品对情书母题的演绎,考察十九世纪末市民社会中书写与情感文化的嬗变:1.旧日信札的日后效应:被发现或被焚烧(接受模式);2.婚前或婚后爱情关系中的告别信(书写场景);3.订婚者或夫妻之间的通信(情感沟通的失败)。
杨劲
关键词:情书婚姻物证
异国都市中的文化际遇与艺术奇遇——评海涅小说《佛罗伦萨之夜·第二夜》
2012年
本文以海涅发表于1836年的短篇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的第二部分、即"第二夜"为分析对象,从作品中伦敦与巴黎这两个城市的对比及其意蕴入手,试图揭示从他者形象的描绘、塑造到套话的形成、传播这一动力学流程,梳理互为参照的英、法、意、德四国文化谱系所展示的欧洲文化发展脉络,剖析异国形象对于德国文化自我建构的启示学意义。文章立足于城市对比在作品中的叙事作用,从伦敦舞蹈印象——巴黎身世讲述——巴黎午夜重舞这三步曲,来挖掘女主人公独舞的涵义,及舞蹈在法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杨劲
关键词:海涅异国形象套话
望远镜中的幸福幻影——论霍夫曼斯塔尔的短篇小说《途中幸福》的感知模式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着重剖析维也纳现代派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短篇小说《途中幸福》里的视觉感知模式及其所蕴含的主体性危机。主人公通过望远镜这一技术媒介捕捉到视力所不及的陌生女郎,以此在超越时空的永恒瞬间建构幸福愿景,却终究受制于变动不居的时空格局。小说通过铺陈主人公盼望、发现、失去幸福幻影这一曲折故事揭示出印象主义感知的虚幻性质。
杨劲
关键词:霍夫曼斯塔尔感知模式
世纪之交的审美范式转换——论霍夫曼斯塔尔的报刊文艺栏作品《两幅画》和《一封信》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以奥地利现代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两篇报刊文艺栏作品(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作品《两幅画》里对艺术观赏的时空排演以及画面表现与画作标题、绘画描述与文本写作之间的张力关系;第二部分探讨《一封信》里的语言危机、感知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新感知模式和审美范式;第三部分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异同。
杨劲
关键词:霍夫曼斯塔尔启悟审美范式崇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