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雷

作品数:24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艺术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主题

  • 11篇艺术
  • 11篇公共艺术
  • 8篇城市
  • 6篇公共空间
  • 6篇公共性
  • 4篇日常生活审美...
  • 4篇生态考察
  • 4篇城市文化
  • 3篇身份建构
  • 3篇唯美
  • 3篇唯美主义
  • 3篇文化
  • 3篇文艺
  • 3篇美学
  • 2篇艺术文化
  • 2篇艺术自律
  • 2篇审美现代性
  • 2篇生活美学
  • 2篇乡村
  • 2篇哪里

机构

  • 24篇中国艺术研究...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央美术学院
  • 1篇《艺术评论》...

作者

  • 24篇李雷
  • 2篇王德胜
  • 1篇杭春晓
  • 1篇高畅

传媒

  • 3篇艺术评论
  • 2篇文艺争鸣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美术研究
  • 1篇装饰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雕塑
  • 1篇艺术探索
  • 1篇文化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上海文化
  • 1篇公共艺术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 1篇“中西比较视...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生态考察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方位改革与深度体制转型,推动了公共艺术及其文化观念在中国城市的出场及其长足发展。但与西方成熟的公共艺术理念和完善的生产机制相比,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在政治、资本、观念等三重权力话语的...
李雷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城市文化
文献传递
视野·艺术跨界被引量:18
2012年
在崇尚去分化和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今天,建基于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现代艺术分类原则,因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实矛盾不断而逐渐丧失其理论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借用当下颇为时髦的话语,便是艺术的"跨界"(Crossover)。日前,不同艺术门类、艺术风格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间彼此借位等愈加广泛的艺术现实足以说明:艺术跨界已不单纯是某个或某些艺术事件,
李雷
关键词: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自律艺术发展艺术门类
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2011年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美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李雷
关键词:颓废颓废主义审美范畴
公共艺术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顶层设计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和"大城市病"的日益凸显,当今国际诸多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普遍将建设城市副中心和构建"网络化城市区域"作为一种理想的发展路径。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等世界性大都市均已在此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李雷
关键词:城市病公共艺术可行性
略论中国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2015年
公共艺术概念起初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急速城市化进程而被引介至中国的。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与不断发展,中国的公共艺术整体而言可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移植照搬到现在的自主创作;从起始的壁画、雕塑等简单形态到目前涵括了壁画、雕塑、装置、景观设计等在内的多元面貌;从初始的城市装点美化到当下的公共性表达,皆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艺术已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长路径。
李雷阿依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作品市民阶层城市形象
唯美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2
2010年
论及唯美主义,国内学界的普遍认知是19世纪中后期由戈蒂耶、波德莱尔、瓦尔特·佩特和王尔德等人针对当时日趋明显的文学艺术商业化、世俗化趋向而发起的旨在维护文艺自律和审美独立的文艺思想运动,唯美主义者大多以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说和爱伦·坡的“纯诗”理论为武器,标榜“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无关乎政治、道德、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而唯美是求,这也便构成了我们关于唯美主义叙事的主体。
李雷
关键词:唯美主义境界
走向理论与观念自觉的中国公共艺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访谈
2015年
杜大恺先生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建设部园林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出版有《杜大恺水墨作品集》《艺术帚谈录》《2006-2007杜大恺水墨作品》《2006-2007杜大恺水墨人体》《2006-2007杜大恺人体速写》《2006-2007杜大恺砚边絮语》等数十部文集、画集。杜先生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多才多艺,且善于思考的艺术大家,在壁画、雕塑、水墨、设计等领域成就斐然。近期,李雷、高畅(以下简称李、高)对杜先生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杜大恺先生(以下简称杜)主要就其个人的创作经历、壁画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地铁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等问题畅谈了思考多年的想法。
李雷高畅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中国国家画院水墨作品园林学
公共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概念辨析被引量:10
2016年
公共艺术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其概念内涵、作品形态、运作机制与价值功能等处于持续的变化和拓展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公共艺术已由一项文化福利政策延伸为一种带有普泛性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最终指向具有开放性、公共性、民主性的现代公民社会的实现。
李雷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与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被引量:10
2018年
重建乡土文化自信关键有二:一是村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二是村民关于乡土文化的自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态,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及其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逐渐突破城市公共空间的框囿而扩及至城镇、农村等更为广大的公共区域,并惠及到普通的村民百姓。而且,公共艺术与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共建共享原则上高度契合并彰显出某种精神同构性,因此,公共艺术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尤其是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李雷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被引量:47
2012年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王德胜李雷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感性日常生活美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