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娇

作品数:8 被引量:165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粳稻
  • 4篇抗倒
  • 3篇倒伏
  • 3篇倒伏指数
  • 3篇穗型
  • 3篇弯曲力
  • 3篇弯曲力矩
  • 3篇粳稻品种
  • 3篇超级稻
  • 2篇倒伏性
  • 2篇沈农265
  • 2篇水稻
  • 2篇抗倒伏
  • 2篇抗倒伏性
  • 2篇抗倒性
  • 2篇不同穗型
  • 1篇性状
  • 1篇移栽
  • 1篇移栽方式
  • 1篇育苗

机构

  • 8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李红娇
  • 7篇张喜娟
  • 7篇李伟娟
  • 7篇徐正进
  • 3篇陈温福
  • 2篇张文忠
  • 1篇王嘉宇
  • 1篇赵明辉
  • 1篇徐海
  • 1篇姜树坤

传媒

  • 2篇北方水稻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级稻沈农265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被引量:5
2008年
以辽粳294、辽粳371为对照品种,研究了超级稻沈农265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超级稻沈农265产量达10.20 t/hm2,比2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1.72%和17.38%;有效穗数、千粒重均低于对照品种,但穗粒数达162粒/穗,比对照分别多29.54%和20.28%,结实率超过了96%,比对照分别高2.55%和7.47%;茎蘖发生较少,成穗率高于80%,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小,最高叶面积指数为6.81;高效叶面积所占比例较高,高效叶面积率下降缓慢;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较少,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多;强弱势粒灌浆属于异步灌浆型,弱势粒灌浆启动慢,但灌浆持续时间较长,籽粒充实率高;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韧皮部总面积及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2个对照品种,说明其光合产物运输系统比较发达。
张喜娟李伟娟李红娇徐正进陈温福张文忠赵明辉
关键词:超级稻沈农265产量构成因素生长发育
超高产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3
2008年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超高产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粳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及与倒伏密切相关的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齐穗后30 d左右是水稻最容易发生倒伏的时期,株高与水稻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倒伏关系密切,茎秆维管束数目、厚壁细胞层数、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对倒伏有一定影响。超高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9741与常规粳稻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相比,表现出较好的抗倒性能。
李红娇张喜娟李伟娟徐正进
关键词:抗折力弯曲力矩倒伏指数
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剖析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普通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分析24个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7个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0%~65.0%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在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QCR-3和QCR-12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QCR-4a、QCR-4b、QCR-6和QCR-9控制穗部性状,在这些区域已经定位了多个控制穗部性状的QTL,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张喜娟姜树坤李红娇李伟娟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超级稻穗部性状QTL
不同穗型的3个粳稻品种的抗倒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试验选用不同穗型的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分析其抗倒机理及与倒伏密切相关的各性状,并初步探讨穗型与倒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节间长、茎粗、穗部性状等均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相关;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较弯曲穗型品种倒伏指数小,株高偏矮,基部茎杆节间短且粗壮坚韧,穗短而穂颈角小,表现出较好的抗倒性能。
李红娇张喜娟李伟娟徐正进
关键词:粳稻穗型弯曲力矩倒伏指数
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的研究被引量:71
2009年
【目的】培育抗倒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为提高北方粳稻抗倒性,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不同穗颈弯曲度的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于齐穗后30d,研究了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地上部分各节间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并通过对茎秆抗折力与茎秆形态性状、茎秆解剖结构和茎秆化学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了直立穗型粳稻抗倒的茎秆形态特点与生理基础。【结果】直立穗型粳稻穗下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和第4节间(N4)的弯曲力矩与弯曲穗型品种差异不显著,但N1、N2、N3的抗折力却显著提高,从而使N1、N2、N3的倒伏指数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粳稻,说明中上部节间抗倒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茎秆解剖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茎秆抗折力的相关性后发现,直立穗型粳稻N1、N2、N3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茎壁厚度和茎壁面积增大,节间抗折的物理性状明显提高;(2)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木质部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明显改善;(3)纤维素含量高,支持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含量多。【结论】茎壁厚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性状及纤维素含量可以作为选育抗倒伏品种的主要参考指标。就北方粳稻而言,培育直立穗型品种,更容易获得抗倒性强的品种。
张喜娟李红娇李伟娟徐正进陈温福张文忠王嘉宇
关键词:粳稻抗倒性直立穗型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以超级粳稻沈农26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配置方式下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株内变异范围不同,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差异明显,但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的次数分布均呈正态或近正态分布。因而,对水稻群体穗颈维管束进行研究时,可取中等株内中等茎为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还表明稀植有利于穗颈大、小维管束的形成,而播量对穗颈维管束数目的影响不显著。
李伟娟张喜娟李红娇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维管束株内变异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被引量:60
2009年
选用北方稻区9个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初步探讨了不同穗型粳稻品种间抗倒伏性的差异。倒伏多发生在距地面20~40cm的第2、3节间。基部节间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秆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节至顶鲜质量、长短外径、截面面积与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显著影响各节间的弯曲力矩;穗鲜质量与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呈显著正相关;穗颈角对各节间倒伏指数影响不显著。就单个品种而言,弯曲穗型内也存在抗倒性强的品种,不能单纯以穗型来评价品种抗倒性,应综合考虑品种的地域性及品种自身的特性。但从总体水平分析,北方稻区直立、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比弯曲穗型品种倒伏指数小,抗倒性好。主要原因在于: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株高偏矮,基部节间短,更有利于抗倒;直立穗型品种基部茎秆抗倒性状表现良好;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穗短、轻且穗颈弯曲度小,对茎秆作用力小。此外,还讨论了生态条件、品种特性、穗型与抗倒伏性的相互关系。
李红娇张喜娟李伟娟徐正进徐海
关键词:穗型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抗倒伏性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朱宏宇高波张苏萍李红娇
关键词:水稻移栽方式钵盘育苗乳苗抛栽大垄双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