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珍玲

作品数:1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腺癌
  • 6篇间质
  • 6篇病理
  • 5篇上皮
  • 5篇前列腺
  • 5篇前列腺癌
  • 4篇瘢痕
  • 3篇上皮-间质转...
  • 3篇通路
  • 3篇肿瘤
  • 3篇瘢痕疙瘩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异位症
  • 2篇增殖
  • 2篇皮肤
  • 2篇子宫
  • 2篇子宫内膜

机构

  • 14篇延边大学医学...
  • 5篇延边大学
  • 1篇吉林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李珍玲
  • 6篇金雪梅
  • 5篇金仁顺
  • 4篇郑振龙
  • 4篇金哲虎
  • 3篇李莲花
  • 3篇权春姬
  • 2篇刘铭
  • 1篇林贞花
  • 1篇朴美慈
  • 1篇全雄男
  • 1篇秦云植
  • 1篇杨洋
  • 1篇崔雪莲
  • 1篇朴俊杰
  • 1篇张美兰

传媒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CUDC-101与多西紫杉醇联合对前列腺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男性癌症死亡第三位。多西紫杉醇是一种经典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已成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然而因患者自身耐受差、药物选择性弱等原因亦导...
李珍玲
关键词:前列腺癌多西紫杉醇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细胞增殖
文献传递
皮肤Merkel细胞癌5例病理分析及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探究Merkel细胞癌(MCC)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为其靶向治疗提供有利实践依据。方法收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结果Merkel细胞癌和其他癌症一样,通过基因突变无限制的繁殖,回避免疫学反应,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在MC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发现MCPyV阳性MCC患者与MCPyV阴性MCC患者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病毒的感染状态与MCC的预后密切相关,也发现Merkel细胞癌中存在TP53,RB1,NOTCH family,PIK3CA等多种突变的基因。结论通过下一代遗传因子分析技术(NGS技术)与周围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基因的差异,并导出候补基因,分析出直接影响Merkel细胞癌治疗和预后的因子,为其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朴美慈李珍玲李姗珊张美兰全雄男
关键词:预后
EpCAM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中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EpCAM)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高NLR值是否与PCa的恶性度及骨转移相关。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EpCAM在63例PCa、...
李珍玲
关键词:前列腺癌间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靶向基因治疗
文献传递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UDC-101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DNA损伤、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泛素化组蛋白(H2AX)在前列腺癌(PCa)和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PCa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阐明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CUDC-101对PCa的DNA损伤、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肿瘤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检索各种癌症组织中H2AX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在PCa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表达与PCa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在PCa组织和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H2AX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2AX蛋白表达与PCa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体外培养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5%FBS组、5%FBS+100μmol·L^(-1)CUDC-101组和5%FBS+200μmol·L^(-1)CUDC-101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UDC-101处理前后PCa DU145细胞的细胞划痕面积及迁移细胞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UDC-101处理后PCa DU145细胞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磷酸化组蛋白γ-H2AX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UDC-101处理后EMT相关蛋白、γ-H2AX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情况。结果:TCGA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分析,H2AX mRNA在PCa组织中高表达,并且H2AX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高于H2AX mRNA高表达组(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PCa组织中H2AX蛋白强阳性表达率高于在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64.34%vs 14.29%),其过表达与PCa的T分期(P=0.001)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科病理学会(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P=0.004)有关,但与PCa患者的年龄、Gleason评分、淋巴结转移、神经和脉管浸润无关(P>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和EMT诱导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E-cadherin和γ-H2AX蛋白的荧光表达增强;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DU145细胞愈合面积和迁移细胞数明显下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EMT诱导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E-cadherin和γ-H2
那佈其权春姬赵芳杨凡肖茹金雪梅李珍玲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
浅谈数字病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数字病理是指把传统的病理切片通过特定的全自动病理切片扫描系统进行扫描,把切片数字化、虚拟化后,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平台阅读切片信息,目前主要用于疑难病例的会诊、学术交流及读片讨论、医学本科生的教育,本文讲述数字病理对培养专业型病理研究生的应用价值。
金仁顺刘铭李珍玲
关键词:病理学
EpCAM和HDAC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沉默EpCAM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利用TIMER和UALCAN数据库分析EpCAM和HDAC6 mRNA在各种癌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pCAM和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和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检测沉默EpCAM蛋白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EpCAM和HDAC6 mRNA在前列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62.61%vs 21.62%,P<0.001)。EpCAM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及浸润程度、Gleason评分和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有关(P均<0.05)。前列腺癌组织中HDAC6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81.74%vs 43.24%,P<0.001),其表达与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rbas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6,P=3.44e-06)。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01)。si-EpCAM转染DU-145前列腺癌细胞后,EpCAM和HDAC6蛋白表达减少;与si-NC组相比,si-EpCAM组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调(P<0.00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和HDAC6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沉默EpCAM表达可抑制HDAC6表达,抑制DU145细胞侵袭能力,逆转EMT进程,EpC
张月权春姬金雪梅张金山张紫薇金仁顺李珍玲
关键词:前列腺癌EPCAM上皮-间质转化
瘢痕疙瘩的注射治疗现状及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瘢痕疙瘩是一种难治性的病理性瘢痕,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后容易复发,临床医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瘢痕疙瘩的传统注射药物治疗作一简要综述,并介绍了治疗新进展。
李珍玲金哲虎李莲花黄晓迪李永来郑振龙
关键词:瘢痕疙瘩注射治疗
胆囊结石合并肺腺癌转移1例及文献回顾
2023年
胆囊是肺癌罕见的转移部位,文献中很少报道。本文报道1例55岁女性患者,因右上腹疼痛行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合并肺腺癌转移。1病例资料1.1病史患者女,55岁。2019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痰呈黄色泡沫状,量多易咳出,自行口服止咳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右肺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减弱,双侧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余未见特殊。
赵芳李珍玲金雪梅
关键词:肺腺癌胆囊结石
β-拉帕醌对胃癌细胞生长与侵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β-拉帕醌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MTT)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β-拉帕醌对SGC-7901与AGS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β-拉帕醌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β-拉帕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拉帕醌处理胃癌细胞前后其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凋亡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结果β-拉帕醌可显著抑制SGC-7901和AGS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下调增殖与周期相关Skp2和DEK蛋白的表达(P均<0.05);经β-拉帕醌处理后,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且显著下调MMP-2/9和Ezrin蛋白以及EMT间质标志物的表达,上调EMT上皮标志物表达水平;另外,β-拉帕醌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下调BCL-2/Bax比值以及上调活化型Caspase-3/8/9的表达。结论β-拉帕醌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可通过MMPs和EMT途径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秦云植杨洋朴俊杰李珍玲崔雪莲林贞花
关键词:胃肿瘤增殖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22年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修复过程的异常产物。目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存争议,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组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参与介导瘢痕疙瘩中的炎症反应,其中IL-6、TGF-β、TNF-α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且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炎症因子激活或者抑制相应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诱导炎症反应。对各种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将为瘢痕疙瘩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李永来李莲花郑振龙李珍玲黄晓迪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炎症因子信号通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