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岐
- 作品数:181 被引量:1,591H指数:2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 陈企村朱有勇李振岐唐永生康振生
- 关键词:品种混种小麦条锈病
- 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被引量:6
- 2006年
- 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野生毒性菌株为转化受体,以含有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KLHyg14)为载体,应用基因枪法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遗传转化的瞬时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粉直径为0.6μm、射程6cm、载体DNA5μL、可裂膜压力为900Psi或1100Psi时,gu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瞬时表达率相对较高。
- 王阳王美南张如佳徐长刚冯强李振岐
-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基因枪转化
- 毛壳属(Chaetomium Kunze)真菌的分类研究被引量:17
- 2005年
- 综述了毛壳属(Chaetomiumkunze)真菌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研究现状,论述了该属的分类特征,分析了当前毛壳菌分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 郭云忠孙广宇李振岐高保卫
- 关键词:毛壳属
- 低聚糖诱导小麦抗条锈性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3
- 2003年
- 用自行设计的方法从植物细胞壁中得到的低聚糖提取物5号对小麦浸种和苗期喷雾处理,均使接种条锈菌的小麦叶片产生了明显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对几种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变化的分析表明,经低聚糖预先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过氧化物酶 POD 、多酚氧化酶 PPO 和苯丙氨基酸解氨酶 PAL 的活性.
- 李落叶郭萍井金学李振岐
- 关键词:低聚糖小麦条锈病诱导抗病性
- 我国小麦条锈菌寄主范围的研究被引量:4
- 1990年
-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草(Elymus tangutorum(Nevski)Hand. -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 林晓民李振岐
-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寄主
-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7
- 1996年
-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孢子细胞壁内层延伸而成;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胞间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扩展,随后胞间菌丝侵入坏死的寄主细胞,形成胞内菌丝;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在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在病菌扩展过程中,寄主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坏死消解,寄主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病菌分泌的毒素有关。
- 康振生左豫虎王瑶李振岐
- 关键词:小麦雪霉叶枯病侵染过程细胞学
-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1年
-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2h后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 ,3 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 ,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 ,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 ,。
- 田呈明梁英梅康振生李振岐赵彦修
- 关键词:杨树落叶松-杨栅锈菌组织病理学相互作用
- 弱毒菌株尤Ⅱ对小麦条锈病的诱导抗性 Ⅰ.诱导抗性的初步观察
- 从28个供试品种中筛选出新麦9号、咸阳117和辉县红为供试品种,以弱毒小种尤I为诱导菌系,以条中29号小种为挑战接种菌系。试验结果表明,弱小种诱导接种可以降低挑战接种菌系的孢子萌发率、孢子堆数量、产孢量。诱导接种和挑战接...
- 郭桢胡小平杨之为李振岐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诱导抗病性
- 文献传递
- 小麦抗白粉病菌侵染乳突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4
- 1998年
-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交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大量线粒体、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突沉积区的小囊泡首先形成一个个结构致密的小颗粒,然后堆积起来形成乳突的内部主体和核心,其外围是细胞器解体后沉积的一层染色淡而均匀的无定形物质;乳突沉积开始的早晚、沉积速度及持续时间决定着乳突最终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抗性强弱;乳突抗性取决于乳突沉积的早晚与速度,而不是最终沉积量即乳突的大小。乳突抗性强的材料如KhaplixCc8总是在入侵栓进入前已形成较完整的半圆形乳突。而高感寄主如高加索,绝大部分乳突物质是在病菌入侵栓进入后沉积的,所形成的多是沿吸器颈部周围沉积的筒状元抗性乳突。病菌侵染点附近寄主细胞壁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是所有寄主的一种普遍反应,且无明显的抗侵入作用。
- 胡东维李振岐康振生
- 关键词:小麦小麦白粉菌超微结构
- 小麦品种及单基因系与叶锈菌互作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 黄国红王瑶康振生魏国荣朱之堉李振岐
- 关键词:单基因系叶锈菌超微结构特征组织病理学抗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