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 作品数:100 被引量:69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军事经济管理更多>>
- 关于院校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创新被引量:7
- 2007年
- 从研究方法来看,院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对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混淆、数据现象和内在意义的分离、研究者表述与被研究者理解的错位、被研究者"回答效应"与真实思想的等同等。针对这些问题,院校研究方法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研究者角色、研究价值取向和研究方式的转变,实现"客位研究"与"主位研究"相结合,"现象说明"与"意义理解"相结合,"外显认知"与"内隐体验"相结合。
- 李小平
- 关键词:院校研究研究方法
- 态度转变的协同学模型及其意义被引量:8
- 1996年
- 态度转变的协同学模型及其意义李小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态度转变的协同学模型假设在对待某一件事情上存在两种态度,分别以1和2表示,相应的人数则以n1和n2表示。当人们的态度会受到他人影响时,其态度转变的概率P就是n1和n2的函数,P随时间演化的方程...
- 李小平
- 关键词:序参量心理学主方程概率分布福克-普朗克方程方法论意义
- 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群体交错污名研究——以郑州市A建筑集团农民工与B区社区居民为例
- 2014年
- 污名作为贬抑的标志,不仅造成社会排斥与社会交往矛盾,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针对精神疾病、肥胖、边缘群体等的污名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污名化问题也成为了考察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两大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共计120名被试,分别通过外显测量及内隐测量的方式考察两大群体间的污名现状,探讨是否存在交互污名现象。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居民群体有着外显污名化的倾向而内隐污名效应并不显著;相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外显污名较为缓和而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内隐污名。
- 谷丽丽李小平
- 关键词:农民工污名化内隐测量
- 态度研究的动向被引量:16
- 1999年
- 态度问题曾数次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随着系统论思想被引入态度研究之中 ,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法论思想来看待态度问题 ,对态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进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
- 李小平
-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权力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研究权力问题是当前权力研究的新发展。在简要概括权力的界定、研究传统以及当前研究的视角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当前权力社会认知研究的成果,并从权力对基本认知过程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对道德的影响以及对行为的影响4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权力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诸多效应,最后指出了当前权力社会认知研究的特点以及不同研究者构建的解释权力效应模型和理论的依据。
- 云祥李小平
- 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7
- 2001年
-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创造性的本质是“人性”与“人力”的统一 ;按照这个标准 ,可将人的创造性划分为自我性的创造性与社会性的创造性。大学生的创造性存在个体差异 ;大学生的创造性处于由自我性向社会性过渡的关键期 ;大学生的创造性是全面的 。
- 李小平
-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全面性
- 权力会导致欺骗吗?被引量:4
- 2012年
- 实验研究了无意识权力感与欺骗行为的关系。在实验中,通过词语搜索任务的方式启动被试的高、低权力感,接着采用数字矩阵测试的方法测量被试的欺骗行为,探讨权力与欺骗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启动高权力的个体比启动低权力的个体在自我报告数字矩阵测试成绩时更多地虚报了成绩,这一结果说明权力会增加个体的欺骗行为。文章最后对权力导致欺骗行为增加的原因作了讨论。
- 云祥李小平
- 关键词:权力欺骗
- 无领导小组讨论(LGD)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 评价中心技术的信、效度是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为某大型企业选拔中级管理人才而实施的一次测评项目所收集到的数据,对评价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领导小组讨论(LGD)进行了心理测量学研究。结果表明:...
- 吴吉屏李小平
-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信度
- 文献传递
- 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对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信念和内隐攻击性评价的IAT效应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信念与刑期相关显著。
- 云祥李小平杨建伟
- 关键词: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暴力犯
- 管理情境中人格测验的社会评价性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在现代的人事测量中,人格测验被广泛地用来挑选"人—职匹配"的员工并对员工的绩效作出预测。但是一般而言,人格测验的中性导致其测试结果与工作绩效并无显著性相关。因为,除了能力等中性因素之外,能够预测员工工作状况的是诚实、忠诚、尽责等与社会评价指标有关的心理特性,如开朗、乐观、大度和积极向上、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格特征。因此,开发具有社会评价性意义的人格测验对人事工作特别是绩效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
- 余金芬李小平
- 关键词:人格测验社会评价工作绩效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