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娟

作品数:19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临汾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疗效
  • 4篇主动脉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电针
  • 3篇针刺
  • 3篇术后
  • 3篇推拿
  • 3篇黏膜
  • 3篇胃癌
  • 3篇STANFO...
  • 2篇早期胃癌
  • 2篇升主动脉
  • 2篇通路
  • 2篇腔内
  • 2篇主动脉夹层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细胞

机构

  • 18篇临汾市人民医...

作者

  • 18篇李娟
  • 10篇李辉
  • 5篇王振东
  • 5篇王东
  • 4篇薛虎
  • 3篇刘泓
  • 1篇席振芳
  • 1篇曹淑伟
  • 1篇刘丽珍
  • 1篇高晓玲
  • 1篇王征
  • 1篇高国荣
  • 1篇郝华

传媒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饮食科学
  • 1篇甘肃医药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6
  • 2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针联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观察
2006年
采用电针与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同时设单纯电针4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80%,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电针与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很好的疗效。
李娟李小燕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疗法
电针推拿结合药物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是指具有典型的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者,亦称内镜阴性反流病[1],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60%~70%,一般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有90%以上的患者曾口服药物治疗,但治疗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大,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睡眠质量。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各种压力的增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患病率促使人们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法,以解除患者的痛苦。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电针推拿结合药物治疗本病10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李娟
关键词: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推拿电针药物不良反应反流症状食管黏膜
安罗替尼对人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究安罗替尼对人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AGS细胞,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AGS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组(2μmol/L安罗替尼组、4μmol/L安罗替尼组、8μmol/L安罗替尼组)和抑制剂组[4μmol/L安罗替尼+10μmol/L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干预24 h。为避免细胞死亡太多干扰实验,抑制剂组选取4μmol/L安罗替尼作为最适浓度加入10μmol/L TGF-β_(1)/Smads通路抑制剂LY2109761进行后续实验。用CCK-8法、倒置显微镜、Transwell小室及Western blotting法对细胞活力、细胞形态、迁移、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TGF-β_(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8μmol/L安罗替尼组细胞活力降低(P均<0.05)。实验组人胃癌AGS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迁移、侵袭能力及TGF-β_(1)、p-Smad3、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黏连蛋白(FN)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Smad7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与4μmol/L安罗替尼组相比,抑制剂组细胞生长受抑,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TGF-β_(1)、p-Smad3、N-cadherin、Vimentin、FN蛋白表达进一步降低(P均<0.05),Smad7和E-cadherin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P均<0.05)。结论 安罗替尼可能通过介导TGF-β_(1)/Smads通路的信号转导抑制人胃癌AGS细胞迁移、侵袭和EMT进程。
邓双年李娟李辉
关键词:胃癌细胞迁移细胞侵袭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发生脑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术后早期并发脑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6例,术后发生脑血管事件患者15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1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例,未发生脑血管事件患者10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术中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停循环事件、转机时间、阻断时间等)、术后发生低心排、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LVEF<30%、心房颤动、颈动脉病变、停循环时间、术后低心排、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事件有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停循环时间(OR=3.021,P=0.012)、术后低心排(OR=2.812,P=0.000)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总体效果令人满意。术后低心排、停循环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李辉李娟王振东陈李鹏王东薛虎
关键词:STANFORD脑血管事件并发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效果
2018年
目的:探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接收的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规范性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实施传统治疗方法,予以规范性治疗组患者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方法。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规范性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97.62%。结论:应将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方法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治方法,促进患者胃肠功能迅速恢复,形成患者治疗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
李娟刘泓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治疗有效率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针刺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针刺组、康复组,各35例。针刺结合康复组采取针刺与康复治疗相结合,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康复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ST疗法,通过各疗法评定标准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针刺组、康复组的77.1%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李娟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康复训练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评价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全部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术后2例失访,完成手术病例97例,手术时间:ESD组为(54.1±13.5)min,腹腔镜组为(82.4±9.2)min;手术出血量:ESD组为(48±3.5)mL,腹腔镜组为(113.4±21.5)mL;术后出血量:ESD组为(12±6.5)mL,腹腔镜组为56±13.9mL;住院日:ESD组为(3.2±0.5)d,腹腔镜组为(8.7±2.5)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术相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明显较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李娟邓双年李辉刘泓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并发症
改良细化分型在治疗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1970年Daily根据主动脉夹层的累及范围提出了Stan-ford分型,Stanford分型根据夹层是否累及动脉根部、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部分为A型和B型[1],传统的分型对于主动脉根部并没有进一步细化分型,由于主动脉根部结构复杂,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制定缺乏理论依据,基于此,安贞医院孙立忠团队在Stanford分型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细化分型[2],以指导临床医师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综合评估改良细化分型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
李辉王琦李娟王振东陈李鹏王东薛虎
关键词: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手术方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发生大量引流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发生大量引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行CABG术治疗的患者37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贫血、心房颤动、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前口服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是否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5 d等;手术情况,如手术时间、是否体外循环>5 h、旁路移植数量、是否同期置换瓣膜、出血量、输血量、自体血输血量、ACT值,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2 h内出现大量引流患者39例,术后平均引流量为:(630.0±210.0)mL,术后12 h内引流量>2000 mL的患者17例,行二次开胸探查加止血患者20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体外循环时间>5 h、出血量均与术后早期大量引流发生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OR=1.438,95%CI:0.017~3.154,P=0.003)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大量引流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体外循环时间>5 h、出血量均与术后早期大量引流发生有关,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大量引流的危险因素。
李辉王征李娟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出血引流凝血功能异常
计算机辅助个性化3D打印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探讨3D打印辅助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制定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诊治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58(37.2±8.2)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均行主动脉3D实体打印,依据主动脉CTA和3D打印模型相结合制订手术方案,并全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完成手术20例患者,术后1例患者死亡。患者术前近端破口真腔直径(21.4±1.4)mm,术后1个月(24.2±1.3)mm;术前气管分叉真腔直径(21.2±0.8)mm,术后1个月(23.9±1.2)mm,两者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腹腔干水平真腔直径(13.8±2.1)mm,术后1个月(14.1±1.4)mm,术前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11.3±2.3)mm,术后1个月(11.5±1.4)mm,术后较术前均无明显扩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打印能够真实还原病变主动脉形态,可以直观、立体地了解病变,对病理分型、术前数据测量、手术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李辉李娟王东刘丽珍陈李鹏左越韩相锋王振东薛虎
关键词: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夹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