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铖 作品数:11 被引量:110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脑外伤中的ICP监测-放弃还是坚持? 本文强调指出的是ICP监测只是一种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脑功能状态直接监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本身并不会改变患者的最终预后。而根据ICP监测所提供的数值和波形发展趋势,并有效解读所传递颅腔内代偿储备和脑血管反应性的信息,在不可... 梁玉敏 曹铖 江基尧关键词:颅脑外伤 颅内压监测 文献传递 颅脑创伤中的颅内压监测—放弃还是新的开始 被引量:8 2013年 颅内压(intraeranialpressure,ICP)监测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尽管缺乏I级证据,但国内外颅脑创伤(TBI)诊治指南都将ICP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给了推荐。然而2012年12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学者Chesnut等 Benchmark Evidence from South America Trials: Treatment of lntracranial Pressure ( BEST: TRIP) 研究结果,引起厂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梁玉敏 曹铖 江基尧关键词:颅内压监测 颅脑创伤 美国学者 诊治指南 ICP 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脊液microRNA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脑脊液microRNA检测,初步筛选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颅脑创伤后昏迷(GCS≤8分)患者的脑脊液及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脑脊液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利用芯片系统进行microRNA表达谱检测,分析表达出现变化的microRNA类型。结果与对照相比较,颅脑创伤昏迷后患者脑脊液中10种microRNA表达上调P〈0.05,4种micro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出现表达显著变化的microRNA类型,这些小分子物质的变化对于分析颅脑创伤患者昏迷的机制以及特异性治疗目标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研究基础。 丁圣豪 高国一 曹铖 包映晖 梁玉敏 江基尧关键词:外伤性脑损伤 昏迷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时机和术式 被引量:15 2014年 1概况
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性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第4位上升至2010年第1位,脑卒中从1990年第5位上升至2010年第3位[1]。而在脑卒中病人中,成人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约占10%-30%, 梁玉敏 马继强 曹铖 江基尧关键词: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机 术式选择 神经外科手术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减压术后对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治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DC)后对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颅脑外伤术后对侧进展性EDH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对侧进展性EDH的平均确诊时间为(4±3)h;EDH的部位为颞顶部12例,枕顶部9例,额颞部2例;主要表现为术中脑肿胀8例,术后对侧瞳孔散大4例,术后ICP逐渐增高4例,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改变者7例。保守治疗1例,再手术22例,21例确认血肿处骨折存在。出院时GOS评分5分5例,4分7例,3分7例,2分者1例,1分3例。结论急性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SDH)术后对侧进展性EDH以颞顶和枕顶部最多见,冲击部位颅骨骨折处出血是最主要的机制,早期确诊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徐立 唐超 陈磊 曹铖 丁圣豪 高国一 包映晖 潘耀华 梁玉敏 江基尧关键词:颅脑外伤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预后 创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4年 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是颅脑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还缺乏规范化的诊治方案和指南。本文复习文献,从PTH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和展望等方面,对PTH的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曹铖 马继强 梁玉敏 江基尧关键词:颅脑损伤 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积水(PTH)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重型TBI患者183例(中型103例,重型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58例;年龄6~91岁,平均48.23岁。根据是否并发PTH,分为PTH组(34例)和无PYH组(14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TBI伤情分型、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硬脑膜下积液、治疗方法、是否遗留颅骨缺损与PTH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分析两组中颅骨缺损患者的骨瓣边界距离(上界及下界)与PTH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脑室内出血等与PTH发生无相关性(P〉0.05);TBI伤情分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偏移程度、硬脑膜下积液、施行开颅手术治疗及遗留颅骨缺损等均与PTH的发生相关(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OR=6.169)、大脑半球间硬脑膜下积液(OR=31.743)、单侧颅骨缺损(OR=17.602)及双侧颅骨缺损(OR=30.567)与PTH的发生密切相关;单侧颅骨缺损患者的骨瓣下界与颧弓水平距离≤10mm也与PTH发生密切相关(OR=5.500,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半球问硬脑膜下积液及颅骨缺损均是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单侧颅骨缺损患者骨瓣下界过低也是促进PTH发生的因素之一。 曹铖 马继强 梁玉敏 吴伟 高恒关键词:脑积水 减压术 硬膜下积液 儿童额部头皮缺损开放性TBI一例 本文介绍了通过开颅清创术成功治疗儿童额部头皮缺损开放性TBI的病例。女性,6岁,2012年12月16日车祸受伤,伤后持续昏迷.入院体检:GCS为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右额部开放性伤口渗血,局部... 梁玉敏 曹铖 高国一 丁圣豪 冯军峰 江基尧关键词:儿童患者 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中ICP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压(ICP)的动态变化,分析减压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给予ICP探头植入后再行DC治疗。测定减压术前、去除骨瓣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ICP,并于术后持续监测。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病人的预后,并分析减压术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2±12)mmHg、(26±6)mmHg、(6±3)mmHg、(8±5)mmHg和(12±7)mmHg。与减压术前相比较,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ICP均明显下降(均P<0.001)。减压前ICP<40 mmHg组和ICP≥40 mmHg组在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硬脑膜广泛切开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ICP降低。 陈磊 唐超 吴海波 丁圣豪 曹铖 包映晖 高国一 潘耀华 梁玉敏 江基尧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颅脑损伤中颅内压监测:现状、争议和规范化应用 被引量:44 2013年 自1960年Lundberg将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临床后,该监测技术在诊治颅脑损伤的应用日趋增多,被普遍认为是重症监护的奠基石,并被现代颅脑损伤诊治指南推荐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梁玉敏 马继强 曹铖 江基尧关键词: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