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方

作品数:30 被引量:389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乡村
  • 5篇非农
  • 4篇非农化
  • 3篇人口
  • 3篇农户
  • 3篇县域
  • 3篇京津
  • 3篇京津冀
  • 3篇扶贫
  • 3篇村镇
  • 2篇整治
  • 2篇生计
  • 2篇土地非农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农村
  • 2篇乡村发展
  • 2篇精准
  • 2篇空间分异
  • 2篇耕地
  • 2篇耕地利用

机构

  • 24篇北京市社会科...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昌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中信建投证券...

作者

  • 29篇方方
  • 8篇何仁伟
  • 7篇李裕瑞
  • 6篇刘彦随
  • 3篇龙花楼
  • 3篇何砚
  • 2篇梁昊光
  • 2篇李玉恒
  • 2篇陈玉福
  • 2篇王介勇
  • 2篇王国刚
  • 2篇杨忍
  • 1篇韩霁昌
  • 1篇卢艳霞
  • 1篇赵弘
  • 1篇李立娜
  • 1篇王德利
  • 1篇刘玉
  • 1篇王婧
  • 1篇郭艳军

传媒

  • 6篇农村经济与科...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经济地理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前线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环渤海经济瞭...
  • 1篇农业经济
  • 1篇北京规划建设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Ⅰ)、冀东北农业区(Ⅱ)、冀中平原农业区(Ⅲ)、太行山农业区(Ⅳ)、坝上农业区(Ⅴ)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Ⅴ>Ⅱ>Ⅳ>Ⅰ>Ⅲ,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方方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收敛性京津冀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配置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刘彦随王介勇卢艳霞龙花楼陈玉福姜广辉李玉恒李裕瑞陈秧分杨忍刘玉王国刚方方李婷婷
该项目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基于该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格局的变动分析,深入揭示城乡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地域功能分区及其土地利用配置的情景,在全面分析环渤海城乡转型发展态势和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体利...
关键词:
关键词:土地利用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7年
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方
关键词:村镇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彦随韩霁昌陈玉福刘国彬李裕瑞龙花楼曹世雄王介勇杨忍赵文武李玉恒王晓峰方方郭艳军胡智超
该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GIS、RS、GPS)、实地踏勘调研和工程设计技术手段,在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沟道识别与分类评估技术,结合黄土湿陷性特点及沟道泄洪、坡体稳定性等生态环境...
关键词: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
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早,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概念及理论1,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科学不断交叉渗透,生态城市理论体系趋向成熟2-4,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8。在国外,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等一些国家或地区成功地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本研究选取了六个案例城市,通过背景分析与战略要点归纳,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剖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建设模式,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昊光方方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社会建设
乡村活力的理论解析与案例实证
2024年
深入探讨乡村活力的基础理论与测度方法,对于提升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乡村活力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科学识别乡村活力空间类型的方法体系,应用乡村活力指数测算方法与回归模型,结合江苏丰县案例开展了村域尺度的乡村活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活力是乡村地域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否有效地影响外部环境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研判乡村活力水平的重要标准。(2)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到达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水平、强再生能力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同演化阶段的乡村地域系统依赖于差异化的外部干预,乡村振兴战略可为提升乡村活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3)以乡村五大振兴作为参照,从经济、人口、文化、生态与组织5个维度构建乡村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型评价+系统筛选+专家修正”的乡村活力空间类型识别技术流程与方法体系。(4)案例区村域尺度乡村活力评价与空间识别研究表明,乡村活力空间格局呈现出局部集聚的态势;村庄空心化制约乡村总体活力,而就业非农化率、耕地流入率、乡镇政府驻地及与政府驻地的连接、公交通达性等因素促进了乡村活力提升;将案例区划分为7类乡村活力空间类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方方王婧李裕瑞
我国扶贫管理的内涵、问题剖析与对策建议被引量:4
2019年
由扶贫信息管理与扶贫绩效评估构成的扶贫管理事关我国贫困治理的顺利推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扶贫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贫困信息管理技术滞后,扶贫项目与资金受众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扶贫绩效评估体系缺乏量化评定标准等,对此,急需从优化扶贫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扶贫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源,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与构建社会扶贫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结合对我国经济局势与扶贫政策变化的预测,未来扶贫信息管理与绩效评估管理将趋于科学性、精准性和与时俱进。
方方何仁伟黎春
我国镇域发展格局与对策研究
2016年
镇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分析我国镇域发展格局与演化特征,提出培育镇域经济,推进以村镇建设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增强镇域经济对我国乡村发展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指出了以镇域经济为核心的不同类型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方方
关键词:镇域经济乡村发展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84
2017年
可持续生计框架是辩证思考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总结,有助于对精准扶贫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蓝本,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并从影响农户生计的内因和外因视角,讨论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识别指数(MPII)的基本构成。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案例区域,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MPII指标体系;识别出420户贫困户,其中80.48%(338户)的建档立卡户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建档立卡农户相比,所识别贫困农户在各单个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几乎处于更劣势的水平,识别效果更加精准。根据贫困原因的相似性,可将贫困农户划分为人力资本贫困型、基础型资本贫困型、社会资本贫困型、多维资本贫困型、生计环境恶劣型等五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
关键词:帮扶措施可持续生计
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测度及空间分异被引量:15
2018年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耦合协调格局,揭示了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京津及其周边县域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与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强,是人口、土地、产业指数的高值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坝上高原与太行山山脉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低;中值区与次低值区覆盖县域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交替演化特征,其中,京津及环京津地区部分县域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次高值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为中心,呈现出多个团块状集聚分布格局,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中南次高值区周围,冀北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最低。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五种耦合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未来的发展路径。
方方
关键词:空间分异县域单元京津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