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 作品数:6 被引量:47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与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对策 被引量:36 2006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钟天安 王建奇 姚鹏飞 徐越 贾军 张浚关键词: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胃肠道感染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生长迅速,目前治疗大多为常规手术切除并加以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但由于肿瘤细胞具有侵袭能力的特征,恶性肿瘤向周围“正常脑组织”浸润性生长,导致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 徐越关键词:脑胶质瘤 基因治疗 反义寡核苷酸 文献传递 以端粒酶为靶点的反义核酸治疗颅内肿瘤的进展 2007年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技术的发展,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被认为是细胞分裂、增殖的基础。端粒酶与颅内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受到重视的一种全新的恶性颅内肿瘤标志物。以端粒酶为靶点、反义寡核苷酸为基础的端粒酶抑制剂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徐越 柯以铨 姜晓丹 王建奇关键词:端粒 端粒酶 肿瘤 反义寡核苷酸 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小鼠脑内的靶向分布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聚山梨酯-80包衣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GCTB-PBCA-NP)在正常小鼠脑内靶向分布。方法:建立生物样品中GCTB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并测定了小鼠给药后的血浆及脑组织中GCTB浓度。结果:与GCTB溶液组、GCTB-PBCA-NP胶体溶液组以及1%聚山梨酯-80+空白PBCA-NP+GCTB混合液组相比,1%聚山梨酯-80包衣GCTB-PBCA-NP能大大地增加脑组织内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聚山梨酯-80包衣GCTB-PBCA-NP有一定的脑靶向作用。 黄乐松 王春霞 陈志良 徐越 王羽伦 钟延松 刘园关键词:聚山梨酯-80 吉西他滨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纳米粒 脑靶向 包裹反义寡核苷酸的BCA纳米粒抑制C6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SODN)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纳米粒,观察其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BCA为载体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包裹ASODN的纳米粒(ASODNinNP).并将其转染至C6脑胶质瘤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游离ASODN组、ASODNinNP组、吸附ASODN纳米粒组和空白纳米粒组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的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CCK.8法测定ASODNinNP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其他各组转染后的C6脑胶质瘤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细胞失去原有的贴壁特性,生长密度降低,生长状态变差,其中以ASODNinNP组最为明显.呈时间依赖性;各组细胞周期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比例减少,其中ASODNinNP组最为显著(P〈0.05);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各纳米粒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随ASODN相对终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特征,其中ASODNinNP组抑制效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ASODNinNP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改变细胞周期,对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徐越 柯以铨 黄乐松 王建奇 秦玲莎 宋晓妮关键词:反义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神经胶质瘤 界面聚合法制备反义核酸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SODN in NP)并考察稳定性。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utyleyanoacrylate,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ASODN in NP;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含7mol/L尿素的2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载药纳米粒在体外血清中的稳定性。结果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其形态规整、无黏连、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4.9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6.7%、10.1%,在体外血清中稳定性好并优于传统的吸附法制备的纳米粒。结论本实验制备的ASODN in NP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 徐越 柯以铨 杨西晓 阎玺庆 王建奇 黄乐松关键词:反义寡核苷酸 纳米粒 稳定性 界面聚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