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瑜
-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破裂与未破裂镜像后交通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差异,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均为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的临床资料,均行3D-DSA检查,建立数值模型。将16个动脉瘤按是否破裂分组,分析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P<0.05);而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比率和体颈比值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剪切震荡指数(OSI)、动脉瘤直径、大小比率、血管角度和动脉瘤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后交通动脉瘤可能是研究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理想模型,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在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方面同等重要。
- 徐瑾瑜于瀛杨鹏飞吴曦吴永发江澈黄清海刘建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形态学
-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 吕楠江澈瞿米睿Ajay K.Wakhloo徐瑾瑜于瀛刘建民黄清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计算机模拟
- 置入虚拟及真实血流导向装置后兔动脉瘤模型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 徐瑾瑜邓本强方亦斌于瀛程吉勇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
- 关键词:动脉瘤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 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低(P=0.024);其中颈体比(AR)与LSA和OSI存在正相关关系,体径比(sR)与平均瘤体WS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处于破裂前期的颅内动脉瘤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着相似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较低的WSS和子囊的形成可能是促进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
- 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形态学
- 小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相关形态学危险因素分析
- 吕楠冯政哲于瀛徐瑾瑜刘建民黄清海
- 致死性术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吕楠徐瑾瑜李强许奕刘建民黄清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及支架后释放技术致密填塞动脉瘤,无瘤颈残留。Fetal PCA在患者中的总体发生率为4%~29%,且有血管异常或畸形的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比正常人高。结论 Fetal PCA较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手术并发症,综合考虑闭塞载瘤动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尽量选择保留血管采用后释放技术是保留载瘤动脉同时治疗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徐瑾瑜黄清海赵文元刘建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 目的: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该状态下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通过3D旋转血管造影构建病例特异性的处于破裂前期动脉瘤(伴有突发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
- 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分析血流动力学
- 小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相关形态学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对小型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决策应基于对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的准确评估。由于不同部位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存在较大差异,对单一部位动脉瘤进行分析应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形态学被认为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本研究...
- 吕楠冯政哲于瀛徐瑾瑜刘建民黄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