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瑞替普酶和进口阿替普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效比较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 比较国产瑞替普酶和进口阿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溶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STEMI患者,根据溶栓药物不同分为国产瑞替普酶治疗组52例,进口阿替普酶治疗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心功能、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脏骤停、心衰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两组在再通率、心功能恢复、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脏骤停发生率、心衰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瑞替普酶和进口阿替普酶治疗STEMI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国产瑞替普酶使用简便、易操作,更适合在临床使用.
- 蔡继锐刘东亮杨春香吕云霞董艳彩林伟陆振涛金焱彭庚
-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瑞替普酶阿替普酶溶栓
- Churg—Strauss综合征伴冠状动脉病变一例
- 2013年
- 患者男性.46岁,因持续胸痛1h入院。晨起后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向颈部放射,伴大汗、恶心,持续不缓解、既往病史:支气管哮喘病史5年;1年前因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在我院行鼻息肉手术切除,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
- 刘东亮彭庚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既往病史过敏性鼻炎持续胸痛手术切除血脂异常
- 急诊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术中冠脉内小剂量给药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术中冠脉内小剂量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术前未应用。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自发再通率,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术后7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介入治疗前冠脉造影提示IRA自发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的MACE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急诊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术中冠脉内小剂量给药的方法在IRA血流改善方面优于术中冠脉内给药,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 彭庚谢文燕刘东亮董艳彩胡新荣
- 关键词:替罗非班
- 老年慢性肾衰竭透析后感染患者的HBP和NLR水平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究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水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老年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透析后感染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2019年3月老年CRF透析后感染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透析后未感染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HBP、NL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BP、NLR值对透析后感染的诊断价值,并检测对比研究组治疗后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HBP、NLR值,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及血清HBP水平、NLR值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细菌感染者33例,血清HBP水平、NLR值为(32.06±10.09)μg/L、(9.93±2.76),病毒感染者22例,血清HBP水平、NLR值为(22.17±8.13)μg/L、(7.12±2.24)均高于对照组,且细菌感染者血清HBP水平、NLR值高于病毒感染者(P<0.001);血清HBP联合NLR诊断老年CRF患者透析后感染的AUC为0.806高于单独诊断,且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76.36%,特异度为78.43%;年龄、血清HBP水平、NLR值是老年CRF患者透析后感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01);治疗2周后NLR预后预测的AUC为0.793,大于治疗2周后HBP的0.740,当截断值>8.10时,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76.32%。结论 HBP、NLR在老年CRF透析后感染患者血液系统中呈异常高表达状态,均为透析后感染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老年CRF患者透析后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 范福玲董艳彩王君华彭庚王静
-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6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3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途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在21~97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系统损害。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 彭庚刘东亮董艳彩华潞刘玉清
-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心律失常
-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治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86例,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试验组(常规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48 h,试验组的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动脉压(MAP)、E峰与A峰(E/A)均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可有效改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安全性相对较高。
- 彭庚
-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 我院2008~2014年胺碘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我院胺碘酮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中胺碘酮ADR报告,对胺碘酮ADR的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上报的120例胺碘酮ADR报告中,男性、高龄、原患心血管疾病、注射剂的ADR比例偏高,严重ADR发生率低(16.67%);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损害(36.67%)、静脉炎(30.83%)、过敏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11.67%)、皮疹(7.50%)、低血压及心律失常(5.83%)、甲状腺功能异常(4.17%)、肺损害(3.33%);经减量、停药、积极临床治疗等处理后治愈35例(29.17%),好转76例(63.33%),有后遗症8例(6.67%),死亡1例(0.83%)。结论胺碘酮是比较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ADR表现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其适应证,严密监测ADR情况,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彭庚谢文燕
- 关键词:胺碘酮药品不良反应
- 120例胺碘酮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胺碘酮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20例胺碘酮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对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途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胺碘酮ADR患者中,男77例(64.17%),女43例(35.83%),发生在60岁以上病例83例(69.17%);原患疾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共107例(89.17%);用药原因中心律失常101例(84.17%),以心房颤动(房颤)为多共56例(46.67%);共有2种给药途径,口服给药27例(22.50%),静脉给药93例(77.50%);120例ADR患者的报告中,一般ADR 100例(83.33%),严重ADR 20例(16.67%);主要临床表现为肝损害、静脉炎、过敏样反应、肺损害、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经减量、停药等处理后治愈35例(29.17%),好转76例(63.33%),有后遗症8例(6.67%),死亡1例(0.83%)。结论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是比较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ADR表现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应严密监测ADR情况,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彭庚谢文燕刘东亮董艳彩
- 关键词:胺碘酮药品不良反应心律失常
- 心肌挫伤53例诊治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肌挫伤的诊断与内科治疗方案。方法:对2000年5月~2007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53例心肌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入院后确诊时间6h~3d。5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心肌挫伤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心肌酶学检测比较重要;治疗上,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不提倡应用,禁用抗凝剂和溶栓剂,中等至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可采用Seldinger法行心包内置管引流,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试用激素治疗。
- 董艳彩彭庚
- 关键词:心肌挫伤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男性,69岁,因间断头晕、黑噱、晕厥3d于2014年12月12日入我院治疗。入院前3d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
- 刘东亮王前胜蔡继锐吕云霞彭庚胡新荣董艳彩崔四龙林伟
- 关键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并发主动脉瓣植入导管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