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作品数:71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儿童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患儿女,6岁8个月。因头皮结节2年余,渐增大,于2006年6月10日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枕部可见直径1cm的深褐色结节,质中,边界清楚(图1),与表皮粘连,有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全血生化、乙肝5项、丙肝、凝血3项、血常规、尿常规、抗HIV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 李丽张立新马琳
- 关键词:纤维组织细胞瘤儿童
- 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研究EB病毒与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对36例儿童皮肤NHL的标本进行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寡核苷酸(Epstein-Barr viralencoded RNA,EBER)检测。结果36例中EBER阳性7例(19.4%),其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lym-phoma,SPTCL)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Burkitt’s瘤各1例;CD3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B病毒感染与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可能有关,与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CD3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关系不明显,其与累及皮肤的Burkitt’淋巴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 张立新何乐健赵佩云
- 关键词:非何杰金淋巴瘤儿童皮肤病EB病毒
- 58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分析
- 目的 探讨早期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2~2011年间58例早期先天梅毒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37例,女21例.
- 褚岩徐子刚马琳张立新
- 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 2008年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血脂代谢异常。本病临床症状明显,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早期治疗患儿病情可得到最佳控制并改善预后。目前,儿童FH患者可采取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血浆净化等干预措施,必要时可行肝脏移植及基因治疗。
- 申春平张立新马琳
-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
-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摘要)
- 儿童发疹性疾病是指在发病过程中患儿身体上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可以是斑疹、斑丘疹、丘疹和丘疱疹等,发疹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发疹性疾病,包括麻疹、水痘、猩红热等常见传染性疾病,另一类是非感染性发疹性疾病,包括药疹...
- 张立新
- 先天性梅毒致继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5例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致继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0~2006年收治5例先天性梅毒致继发性先天性NS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病年龄21d~5个月,平均2.8个月。均有梅毒接触史,临床以腹胀、水肿为主要表现,符合先天性NS的主要诊断标准。患者均伴肝脾大,4例有皮疹、脱皮及贫血。3例青霉素足量治疗,疗效较佳,不需激素治疗,预后良好;并肺部感染死亡、自动出院失访各1例。结论对于早期发生NS伴肝脾大、皮疹患儿应考虑到梅毒肾病可能,并对患儿父母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注意鉴别诊断。治疗关键在于驱梅疗法,而非激素治疗。多数患儿早期经足量足疗程驱梅治疗症状消失,预后良好。
- 王辉沈颖张立新刘小梅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
- 儿童银屑病慎用激素治疗
- 2016年
-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链球菌、免疫功能异常、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变化等有关。目前,银屑病患病率还没有一个精准的数字,2008年6城市统计结果显示,患病率大概是0.4%~0.5%,其中约有1/3的人会在20岁以前发作。
- 张立新
- 关键词:儿童银屑病炎症性皮肤病免疫功能异常卡泊三醇城市统计点滴状银屑病
-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疱疹病毒(HH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DIHS病例资料,对其中6例做了血液HHV PCR检测。结果:25例患儿中男17例,女8例。3岁前发病15例。致敏药物分别为抗惊厥药9例;解热镇痛药9例;抗生素4例。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1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1例,异型淋巴细胞7例;转氨酶升高22例,心肌酶升高17例,肾功能异常4例。血液HHV PCR DNA测定:6例中HHV6阳性4例,HHV7阳性2例,EB,HHV8和巨细胞病毒均为阴性。结论:儿童DIHS常见致敏药物为抗惊厥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其部分病例的发生可能与HHV6感染相关。
- 张立新孙娟马琳
- 关键词:药物超敏综合征儿童疱疹病毒
- 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6
- 2012年
- 目的评估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血管瘤患儿90例,予口服普萘洛尔1.5~2.0mg·kg-1·d-1治疗,每月复诊记录瘤体变化,根据体重调整用药剂量,并监测服药前后患儿的血糖、心率、血压、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血管瘤局部超声等变化情况,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90例患儿中82例(91.1%)口服普萘洛尔后24—48h起效。用药1~10个月的患儿88例,用药后瘤体缩小0—25%或瘤体表面颜色较前变浅7例(8.0%),瘤体缩小26%.50%或瘤体表面颜色较前明显变浅35例(39.8%),瘤体缩小51%~75%且瘤体表面颜色较前明显变浅23例(26.1%),瘤体缩小大于75%或瘤体表面颜色消退23例(26.1%)。用药3~4个月疗效均优于1—2个月;用药5~6个月疗效优于3—4个月;7—8个月疗效优于5~6个月。初步观察患儿于10个月至1岁4个月间停药后瘤体未见反弹。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低血压、睡眠障碍、稀便、低血糖、肢端发凉、气道高反应、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大部分于用药早期出现,经随诊或对症治疗后可好转。结论普萘洛尔可抑制增生期血管瘤生长,并加速其消退,部分患儿效果显著;对消退期血管瘤初步观察亦有促进消退作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但需严密监测,及时对症处理。
- 杨舟李丽徐子刚孙玉娟张立新张霞1褚岩燕丽刘盈肖媛媛向欣王忱马琳
- 关键词:血管瘤普萘洛尔婴儿
- 儿童皮肤外科手术指征及麻醉
- 皮肤外科的概念和范畴皮肤外科学足一门以皮肤病学、整形外科学为基础理论,采用有创手段进行诊治的皮肤病学分支学科,它又是一门交义学科,融合了皮肤病学理论和许多外科、成形美容技术.范畴广义:手术、激光、物理治疗(冷冻、电解等)...
- 张立新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