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芬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大陆政策与日俄战争被引量:1
- 2013年
- 大陆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策划拟定的,在19世纪末被确定为基本国策,是日本对亚洲邻国侵略总方针的一种简称,它以军事侵略为主要手段,以抢占殖民地为主要目的,旨在把日本由一个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大陆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和战略目标。本文以明治时代大陆政策的形成、
- 张玉芬
- 关键词:日俄战争军事侵略明治维新明治时代总方针
- 奥地利1867年改革原因探析
- 2003年
- 奥地利1867年改革是政治、民族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1848年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虽然失败,但革命所引起的政治、社会经济后果为1867年和平转变铺平了道路。在多民族帝国内,一方面民族要求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分立倾向威胁着帝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各民族对王朝的温和态度,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妥协愿望,为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留下回旋余地。
- 张玉芬
- 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甲午战争的胜利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这次战争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成为远东一霸,跨入世界强国行列。
- 张玉芬
- 关键词:甲午战争军国主义
- 近东危机期间奥匈帝国的巴尔干政策被引量:1
- 2004年
- 近东危机期间 ,奥匈帝国政府适时调整巴尔干政策 ,从维持巴尔干领土现状到有限瓜分 ,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斯拉夫人的成功和追求在西巴尔干的优势地位。为达此目的 ,奥匈帝国借助三皇同盟与俄国合作 ,双方达成某种协议。圣斯特法诺条约签订后 ,奥俄协调破裂 ,奥匈帝国在英德支持下 ,于柏林会议上赢得了体面的和平 ,成功地保护了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利益。但是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优势 ,前景并不看好 。
- 张玉芬
- 关键词:奥匈帝国
- 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被引量:6
- 2013年
-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不断探索红色资源的开发策略,在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挖掘红色精神实质,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形象,设计有吸引力的红色产品;综合开发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文化产业链;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精品;开发的同时要注意资源的保护;投资要经过充分论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张玉芬
-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 19世纪后期奥匈帝国二元体制评析
- 2004年
- 为解除1866年战败后奥地利帝国的危机,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于1867年就民族、宪政等问题进行改革,建立了妥协性的二元制君主国。二元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威胁王朝延续的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奥地利的国家结构和政治结构,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受二元制国家结构和保守型政治特征的影响,奥匈帝国的政治民主化困难重重,致使帝国政局不稳,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其结果是二元制虽保证奥匈帝国延续50年,却未能使帝国真正复兴,也未能挽救帝国继续衰落和解体的危局。
- 张玉芬
- 关键词:奥匈帝国二元制
- 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 2010年
- 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衰微,国际地位骤降。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把其惯用的"以夷制夷"政策具体化为联俄制日。联俄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一政策的实施即《中俄密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中国东北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引起列强瓜分中国并最终引发日俄战争,导致日本侵略势力再次侵入东北,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更加严重。清政府联俄政策的失败再次说明"弱国无外交",同时也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
- 张玉芬
- 关键词:清政府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
- 1895—1903年俄国远东政策和实践的演变
- 2012年
- 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从巴尔干和中亚转到远东,其目标是争夺远东霸权。俄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扩张,并随之调整了远东政策,于1895—1898年间对中国以经济渗透为主,推行"和平征服"政策,把在华势力范围由中国东北北部扩展到东北南部。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企图独霸,俄国远东政策由"和平征服"向"武力压服"过渡,并由此出台了"新方针",逐步走上"强硬"政策的冒险主义道路。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结果看,1895—1903年俄国远东政策和实践在总体上是失败的。
- 张玉芬
- 关键词:三国干涉还辽
- 从《杨儒庚辛存稿》看影响1901年中俄交涉的因素
- 2016年
- 1900年秋,俄国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借保护中东铁路之名,军事占领东三省。清廷迫切希望尽快收复东三省。1901年1月至3月,中俄关于交收东三省的谈判以破裂告终。影响谈判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俄国坚持独霸东三省的阴谋计划,不肯妥协;二是杨儒在谈判中据理争辩,不辱使命;三是日英等国的干预以及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的反对。这些在杨儒的存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彷徨中的清廷最终决定拒签俄约。俄国迫使清廷签订俄约独占东三省的阴谋终未得逞。
- 张玉芬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从联日到联俄:李鸿章与《中俄密约》的签订
- 2016年
- 李鸿章外交的最大失败是对日交涉,甲午之败使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对日本极端仇视,在外交上也由"联日"转向"联俄拒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联俄"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李鸿章作为缔约人受朝野指责,学界关于李鸿章在密约问题上的责任亦莫衷一是。究其实,《中俄密约》是清政府"联俄"外交的产物,也是俄国为实现"借地接路"而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的结果,李鸿章作为《中俄密约》的交涉者与签订者,虽是奉旨办事,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张玉芬
- 关键词:《中俄密约》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