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绩
-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 张成绩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蒋青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被引量:2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膝关节置换组110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62例。观察静脉造影中两种术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其差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组中,中心型血栓10例、周围型血栓94例、混合型血栓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中,中心型血栓3例、周围型血栓140例、混合型血栓19例。两组血栓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96,p=0.007)。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最易累及部位依次为肌间静脉193例(71.0%,193/272)、胫后静脉98例(36.0%,98/272)、腓静脉85例(31.3%,85/272)、胫前静脉24例(8.8%,24/272)、胭静脉24例(8.8%,24/272)、髂股静脉20例(7.4%,20/272)。周围型血栓中,全膝关节置换组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更容易累及多支静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12,P=-O.000)。在孤立性血栓中,无胫前静脉血栓形成。在多支静脉血栓中,两组均以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中的两支或三支常见。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不同。
- 姚尧张成绩戴小宇史冬泉徐志宏陈东阳杨献峰庞勇王峰姚晨蒋青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术关节成形术
- 南京地区青年人站立位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测量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南京地区青年人站立位髋关节X线平片的测量分析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评估双下肢长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83例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正常中国籍青年人髋关节X线平片,应用相同参数拍摄站立位髋关节平片,标记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及其中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2条连线的距离,两线不平行则测量连线中点的垂直距离。结果本组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距离为19.1^-14.2 mm,其中正值占总数49.7%,"0"占15.3%,负值占35.0%;距离<5mm组占总例数67.8%,5~10mm组占22.9%,>10mm组占9.3%。男性组的距离为(5.36±5.34)mm,女性组的距离为(-0.32±4.78)mm,差异有显著性。男性组中分别为正值占81.7%,"0"占10%,负值占8.3%;不同距离组比例分别为55.0%、26.7%、18.3%。女性组中正值占34.1%,"0"占17.9%,负值占48.0%;不同距离组比例分别为74.0%、21.1%、4.9%。不同距离的组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绝大部分南京地区青年人站立位髋关节X线平片中股骨大转子尖连线高于或低于股骨头中心连线,二者并非在同一水平面上。两条连线中女性组的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较男性组距离变异较小,二者更加接近。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位置关系不应作为确定股骨近端解剖及平衡双下肢长度的惟一参考。
- 孙亚明史冬泉杨献峰张成绩蒋青
- 关键词:青年人站立位影像学测量
- 早期康复介入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何有效预防TKA术后急性期的血栓形成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的:评估早期康复介入对预防TKA术后DVT形成的影响。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TKA的12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康复组57例,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师制定围手术期康复计划并执行;对照组68例,由专业护理人员宣教并嘱患者自行完成,并无康复医师介入执行方案。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行TKA,并于术后3~5 d接受下肢深静脉造影,比较两组的术后血栓发生率以及分布有无差异。结果:125例患者中术后造影确认血栓20例,近端2例,远端18例。康复组3例,发生率为5.2%:对照组17例,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8.987,P=0.003)。血栓分布比较中,康复组中2例累及肌间静脉,1例累及腓静脉和肌间静脉:对照组中9例为孤立的肌间静脉血栓,4例为腓静脉合并肌问静脉血栓,2例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肌间静脉,2例胭静脉、腓静脉、胫后静脉及肌间静脉。近端血栓2例,远端血栓18例。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有效降低TKA术后急性期的血栓发生率并影响血栓的分布。
- 姚尧徐兴全戎朕宋凯周允超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张成绩蒋青
- 关键词:康复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造影术
-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尤其高发于运动员人群。ACL损伤后常导致膝关节结构的不稳定,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目前认为引起ACL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内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但其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ACL损伤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基因易感性,故遗传因素作为一个引起ACL损伤的内部危险因素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针对目前引起ACL损伤的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 张成绩徐志宏史冬泉蒋青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瞻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 张成绩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庞勇袁涛翁文杰蒋青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静脉血栓形成
- 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TKA)具有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如下肢力线精确、软组织平衡良好、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行初次TKA的53例58膝。其中导航组,即行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治疗23 例 26 膝,年龄 42~82 岁,平均 67.3 岁;传统组,即行传统 TKA 治疗 30 例 32 膝,年龄 53~78 岁,平均 67.1 岁。根据术后3~5 d 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 DVT 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及压力、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的差异。结果:导航组和传统组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8.7%和36.7%,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导航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2±21.3)min和(110.0±18.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分别为(987.1±441.9)ml和(1250.0±422.5)m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止血带时间分别为(50.3±17.5)min和(45.9±15.4)min,止血带压力分别为(257.7±20.7)mmHg 和(255.9±18.1)mmHg,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14 和 0.732)。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TKA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 张成绩史冬泉陈东阳徐志宏庞勇蒋青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计算机辅助导航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