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红
-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血液中CK-MB、ALT及BU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CK-MB、ALT及BUN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或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意义,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收集窒息新生儿80例,分为两组对比研究:轻度窒息组40例(轻度组)、重度窒息组40例(重度组);并选择40例健康新生儿(健康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监测治疗前、治疗后血清CKMB、ALT及血BUN值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轻度组、重度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K-MB、A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较轻度组比较,血清CK-MB、ALT及血BUN亦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治疗前后,血清CK-MB、ALT明显下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BUN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治疗前后,血清CK-MB、ALT明显下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BUN治疗前后没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治疗前CK-MB均与ALT、BUN值之间分布呈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36,P<0.05;r=0.621,P<0.05)。轻度组治疗前CK-MB与ALT值之间分布呈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90,P<0.05)。CK-MB与BUN值之间分布不成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021,P>0.05)。结论血清CK-MB、ALT检测值的变化可以作为新生儿窒息的早期诊断数据依据,血BUN值在新生儿窒息早期无明显的变化,但在重度窒息中表达明显,可以用于临床中判断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指标。
- 张军红黄永玲雷中劲
-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B细胞激活因子在ITP患儿中表达的变化与意义
- 目的检测并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及外周血BAFF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儿童ITP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实验组40例ITP患儿,对照组40例择期手术患儿,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各组血清中BAFF...
- 雷中劲张军红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变化的意义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08年4-11月初次在本院住院的42例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清BAFF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同时检测40例拟择期手术患儿(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结果ITP患儿治疗前BAFF水平为(0.943 3±0.583 5)μg.L-1,治疗后BAFF水平为(0.454 5±0.216 0)μg.L-1,对照组BAFF水平为(0.538 9±0.234 7)μg.L-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BAF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TP患儿治疗后(Pa<0.01),治疗后BAFF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BPC与血清BAFF水平呈负相关(r=-0.305,P<0.01)。结论增高的BAFF可能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 张军红徐酉华
- 关键词:B细胞激活因子发病机制
- 荆门市6~11岁儿童身高体重分布曲线研究
- 2021年
- 探讨荆门市6~11岁儿童身高体重生长曲线。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对我市6~11岁儿童6025例进行体格测量,测量儿童身高和体重,采用LMS研究法描绘年龄、体重百分位数值曲线图,建立荆门市6-11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结果:采用LMS法对儿童身高、体重曲线进行拟合,身高、体重P50实际观测值与拟合值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拟合效果良好;荆门市6~11岁男女儿童身高、体重P50曲线与全国曲线形状基本一致,荆门市各年龄段男女儿童身高、体重略高于全国水平(对比2005年全国调查)。结论:荆门市6~11岁儿童身高体重生长曲线与全国曲线基本一致,部分年龄段身高、体重略高于全国水平,采用LMS法建立身高体重生长曲线较准确,值得推广使用。
- 王琼李晶晶孔念华张军红
- 关键词:身高体重
- B细胞激活因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液中B细胞激活因子(BAFF)的表达,探讨儿童ITP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及40名对照者血清中BAFF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AFF-mRNA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ITP患儿治疗前血清中BAFF的表达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AFF-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者(均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AFF-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BAF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ITP患儿BAFF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 张军红王从军雷中劲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细胞激活因子发病机制
- ITP患儿B细胞激活因子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液中BAFF水平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实验组ITP患儿40例,对照组择期手术患儿40例。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ITP患儿治疗中、治疗后以及对照组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水平,采用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AFF-mRNA水平。结果:ITP患儿治疗中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高于治疗后组及对照组(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AFF-mRNA水平与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水平正相关。结论:BAFF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 张军红许华平雷中劲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相关抗体BAFF发病机制
- 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均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及营养心肌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和辅酶Q10,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辅酶Q10能积极修复心肌损伤,恢复心肌功能,可作为小儿心肌损害的良好治疗措施。
- 陈长见张军红许华平
- 关键词:心肌损害磷酸肌酸钠辅酶Q101,6-二磷酸果糖
- BAFF在儿童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目的检测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中BAFF水平变化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
方法
实验分组实验组42例ITP患儿;对照组40例择期手术患儿。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张军红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AFF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09年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慢性ITP病情易反复,部分难治性ITP预后差。近年来,对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体液免疫机制方面,对自身抗体产生的研究有了明显进展,并提出了由自身抗体介导引起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在细胞免疫机制方面,除了共刺激信号理论和Th细胞失衡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异常外,又提出了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及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的新理论。现就ITP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军红徐酉华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发病机制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张军红徐酉华
- 关键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