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 作品数:50 被引量:2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随访CTA研究
- 吕发金姜雪张丽娟黄琳
- 胸腔积液量的多层螺旋CT定量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轴位测量数据预测胸腔积液量的准确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部CT扫描数据,用VR胸水体积测量其胸腔积液的量;在轴位图像上分别于膈顶、隆突下及主动脉弓下3个平面测量胸腔积液的厚度并分别用A、B、C值代表;将体积与各个平面胸腔积液的厚度分别进行1次回归(线性回归)、2次回归和3次回归分析,并从中挑选出模型和系数显著且解释度最大的回归方程式。结果所有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膈顶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22.804×A-0.061×A2-106.399,R2=0.898;隆突下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7.841×B-0.204×B2-235.935,R2=0.924;主动脉弓下平面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1.825×C-0.140×C2-17.278,R2=0.846。结论胸腔积液的厚度均能预测胸腔积液的量,尤其是隆突下平面的径线能更准确地反映积液的量。
- 陈莉吕发金张丽娟李剑秋姚开情勒都晓兰
- 关键词:胸腔积液体积计算
- 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评估
- : 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
- 李剑秋吕发金张丽娟陈莉姚开情勒都晓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HU,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 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容积再现
- 颈部动脉迂曲及其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 第一部分基于CTA的颈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的颈动脉影像解剖学特征,以期为头颈部血管内介入治疗及颈部外科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
- 张丽娟
-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动脉迂曲CT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
- 文献传递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并接受VCTDSA检查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3D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结果57例患者分别采用VCTDSA与同步MMBE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和/或3DDSA结果证实,47例患者共检出53个动脉瘤;VCTDSA对于IA的检出率为96.23%(51/53),高于MMBE(46/53,86.79%);VCTDSA对于颈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32/34),高于MMBE(27/34,79.41%)。VCTDSA对于<3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6.67%(13/15),高于MMBE(10/15,66.67%)。VCTDSA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3.87±0.73)min,同步MMBE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4.05±0.79)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 张丽娟吕发金欧阳羽罗天友吕富荣
- 关键词: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
- 清肺排毒汤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的作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清肺排毒汤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清肺排毒汤低、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气管穿刺注射LPS建立ALI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7 d。记录小鼠存活率、肺湿干重比,HE染色观察肺损伤程度,吉姆萨染色法及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RT-qPCR法检测肺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LR4、MyD88、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肺排毒汤高剂量组小鼠肺水肿和损伤程度,血清、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数量,肺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和肺组织TLR4、MyD88、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结论清肺排毒汤可能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和介质释放,减轻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 匡梦岚张丽娟卢攀攀解小芬胡光线沈祥春许键炜
-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炎症
- 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 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谢鹏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 比较阈值调节测量法与常规测量法对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阈值调节测量法和常规测量法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用常规测量法和阈值调节测量法对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及一致性,用两种方法测量狭窄处及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计算各狭窄处的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结果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两种方法对狭窄部位判定有良好一致性(K=0.99、0.99),观察者内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2、0.89),观察者间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8、0.87)。阈值调节测量比常规测量多检出轻中度血管狭窄共9处,分别是M1段轻度狭窄2处,M1段中度狭窄1处,M2段轻度狭窄5处,M2段中度狭窄1处;阈值调节测量优于常规测量(-R阈>-R常),两种测量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血管造影(CTA)测量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阈值调节测量法可减少轻中度狭窄漏诊率,较常规测量更准确反映血管狭窄,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血管狭窄影像依据。
-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丽覃川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阈值血管狭窄
- 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hy,VCTDSA)上的形态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54例55个MCAA VCTDSA表现,根据颅内有无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二者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分叉角度、瘤体纵横比(aspect ratio,AP值),比较二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破裂组动脉瘤36个(65.45%),其中椎状或半球状15个(41.6%),囊状12个(33.33%),梭状3个(8.33%),球状1个(2.77%),不规则5个(13.88%);未破裂动脉瘤19个(34.55%),其中锥状或半球状11个(57.89%),囊状4个(21.05%),球状4个(21.05%),二者形状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12个(33.33%):顶壁8个,侧壁4个;瘤样突起6个(16.67%):顶壁4个,侧壁2个;瘤体上小动脉2个(5.56%),伴子瘤3个(8.33%);未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2个(10.52%),均位于侧壁,瘤样突出位于侧壁2个(10.52%),伴瘤体上小动脉1个(5.26%),二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长径分别为(6.05±5.85)mm、(4.55±7.10)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载瘤动脉分叉角度分别为(138.70±31.90)°、(144.53±21.81)°,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瘤颈分别为(3.50±2.40)mm、(3.00±1.70)mm,分叉角度及瘤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AP值分别为1.68±0.83、0.87±0.92,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6),AP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AP临界值为1.28。结论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VCTDSA具有形态学差异,二者瘤壁征象、载瘤动脉角度、瘤颈、瘤体长径无明显差异,形状有明显差异,而AP值作为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莉覃川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形态学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