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晓炜

作品数:21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哲学
  • 4篇性善
  • 4篇中国哲学
  • 4篇儒学
  • 4篇文化
  • 3篇道德
  • 3篇荀子
  • 3篇牟宗三
  • 3篇传统文化
  • 2篇形上学
  • 2篇哲学史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良知
  • 2篇劳思光
  • 1篇大学哲学
  • 1篇道德理性
  • 1篇道德主体
  • 1篇新著
  • 1篇心性
  • 1篇性恶

机构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省社会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1篇廖晓炜
  • 3篇郭齐勇
  • 2篇朱燕玲

传媒

  • 3篇孔学堂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哲学史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现代哲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邯郸学院学报
  • 1篇人文论丛
  • 1篇华中国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儒杨晋庵哲学探微被引量:1
2014年
杨东明(1548—1624),字启昧,号晋庵,河南虞城人,北方王门的重要代表人物。就师承来看,焦兹认为晋庵之学得之阳明后学杨起元(字贞复,号复所,1547—1599):“启昧之学得之杨复所,复所得之罗近溪,近溪得之颜山农,而渊源则良知一派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对晋庵哲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晋庵能“得阳明之肯綮”。
廖晓炜
关键词:哲学《明儒学案》阳明后学黄宗羲学得良知
牟宗三的国家论述及其理论意涵
2015年
牟宗三哲学思考的核心关切可以归结为如下问题:儒家式的现代性何以可能?其具体意涵较为清晰地体现在他的国家论述中。牟宗三的国家论述与其对近代中国之前途和命运问题的关注,内在地关联在一起,主要指向的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针对康有为等人无政府主义的立场,牟宗三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论证国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就国家的政治意涵而言,牟宗三在反省政道观念的基础上认为民主政治是国家政制的最终形态;就国家的文化意涵来看,每一民族国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立国的根本;国家的存在虽有其必然性,但在承认国家之实在性的基础上,人类理性更有对"协和万邦"之大同理想的追求。
廖晓炜
关键词:牟宗三文化民族主义
良知与良能——从孟子到王阳明被引量:2
2014年
一引言'良知'、'良能'语出《孟子》,不过似乎只有在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教之后,这对观念方才成为学者讨论的核心议题。学界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1]阳明学是孟子学,[2]阳明学问的核心观念'良知'源自孟子,并且阳明最终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重要说法均统一到'(致)良知'这一观念上来,[3]其对《大学》所作的不同于朱子学的诠释亦以'良知'为基础。
廖晓炜
关键词:道德理性孟子思想
中华文化复兴与儒学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陈来先生新著《仁学本体论》评介被引量:3
2015年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
郭齐勇廖晓炜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形上学文化复兴仁学
“近30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10年
廖晓炜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传统文化研究大学哲学
从礼论的视角看荀子天人关系说被引量:2
2009年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廖晓炜
关键词:天人之分天人合一
以善说性抑或以性说善——孟子性善说新解被引量:3
2017年
孟子的性善说并非"以善说性",亦即对人性的全部内容作价值性的评判,而是"以性说善",亦即说明本真性的善的可能性条件。孟子性善说的基本意涵可作如下诠释:源于人性的四端之心,先天本具为善的充足能力;作为情感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在本真的状态下,四端之心之为善能力的发用具有自发性和直接性。换言之,作为道德主体的四端之心的为善不涉任何功利性的考量,同时四端之心也不以任何外在的规范作为道德实践的准则,毋宁说,四端之心本身即是善的"决定因"。以上可说是对孟子性善义较为完整的揭示。
廖晓炜
关键词:性善说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写作的背景、意义与缺失——以胡适、冯友兰、劳思光为例
2014年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学科的确立,是以'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为前提和背景的。'中国哲学史'之所以被不断地重写,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中国哲学学科意识的逐步加强和方法论反省的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这可视为近代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缩影。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劳思光三卷四册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乃是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三部'中国哲学史'。本文尝试由'中国哲学史'写作的两项基本要求:中国哲学之特质的凸显、哲学观念之历史性的展示这两方面,对上述三部'中国哲学史'做一比较性的分析。
廖晓炜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政治哲学劳思光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视域与局限被引量:3
2016年
如何由地方性的知识发展而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近代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哲学由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转变的重要指标。在反省哲学概念的前提下,对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省察,乃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劳思光对上述问题有深刻的探讨,展示他的相关论述,反省其理论意义及其局限,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朱燕玲廖晓炜
关键词:劳思光中国哲学合法性
可以与能:孟、荀对道德行动的不同解释
2022年
荀子《性恶》篇为反驳孟子的性善论,特别提出“可以”与“能”的区分。事实上,孟子在讨论道德实践的问题时,的确是将“可以”与“能”等同使用。参照康德伦理学“应当蕴含能够”这项基本原则,孟子的性善说本质上是对道德行动所做的如下解释:道德上的应当不只预设了人于经验世界中完成应当所规定之行动的身体能力;同时,四端之心作为道德行动者,原本即有直接把握应当以及独立于感性欲望按照应当之要求决定主观意愿的先天能力,也即良知与良能。但对荀子而言,人虽先天本具知善和为善的质具,但其本身尚不足以真正做到知善并按善的要求决定人的主观意愿,惟有经过后天师法的教化和引导,这些先天的条件才能转化为足以保证道德行动具有真实可能性的主体能力。这可说是孟、荀在道德哲学上最根本的分歧。孟、荀对道德行动的不同解释,也是传统儒学说明知行问题的两种最重要的典范。
廖晓炜朱燕玲
关键词:荀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