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思湄

作品数:23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翻译
  • 3篇文化
  • 3篇后现代
  • 2篇译介
  • 2篇英语
  • 2篇英语翻译
  • 2篇语境
  • 2篇语言
  • 2篇统计专业
  • 2篇人本
  • 2篇专业外语
  • 2篇外语
  • 2篇文学
  • 2篇美学
  • 2篇教学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价值体系
  • 1篇信息传播

机构

  • 10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四川统计学校
  • 3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7篇廖思湄
  • 2篇田晓膺
  • 1篇石欣鹭
  • 1篇朱艳秋
  • 1篇赖敏
  • 1篇刘婧

传媒

  • 4篇统计教育
  • 2篇求索
  • 2篇电影评介
  • 1篇集团经济研究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休闲
  • 1篇芒种(下半月...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 1篇学术评论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化语境下的郭沫若“翻译诗学”价值体现
2009年
郭沫若通过翻译实践,挖掘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文学翻译"创作论"翻译诗学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著名的翻译思想家。他的"翻译诗学"指出,如果从创作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翻译这一实质性问题,这里所指的作者就不仅仅是原作者,他也指另一个"作者",即译者。翻译被等同于原作者用源语进行创作,为了取得完美的文学欣赏效果,甚至可以失去原文的真实为代价,最后文学翻译中求真和求美的矛盾随着创作和翻译之间界限的消失也得到了调和。
廖思湄
关键词:语境翻译诗学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主题显现
2006年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意识思维较为合理地颂扬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无所顾及地推翻了以往解构主义所谓的“消解中心”(de-center)的根本思想观念模式,同时又着重突显了社会知识体系状态的不同局部空间、不同表里之间的差异性显现化特征,以及每时每刻要把这种差异性特征从“统一性合围”的逻辑中解放出来的大胆构想。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多种差异性特征,能够非常明显的泄露后现代思维的不稳定行为,以及想象性思维方式的真实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后现代意识被大众充分理解、消化、包容,以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纯粹的资本主义道路上,最终走向一个趋同的、同一化的绝对化趋势空间范畴。
廖思湄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人本”理性被引量:1
2008年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廖思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人本
手机壳(鲤鱼)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手机壳(鲤鱼)。;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手机壳。;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与图案的结合。;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无设计要点,省略左、右、俯、仰视图...
田晓膺石欣鹭廖思湄赖敏
从知识经济社会视角看儒家“人文”思想和后现代“人本”理性
2006年
一.人文“关爱”与人本“和谐”之价值区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文”思想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位的唯物主义辨证思想,它主张让“人”充当万物中的本性或自性,并通过“人”与万物、社会集团、人与人之间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的合理化协调功能,以自生感悟教化天下、共建和谐社会人生。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国家道德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担负着挽回社会道德价值无序的宏大使命,面对着国家时常遭受的挫折命运,无不在内心深处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君子忧道不忧贫”表明,这是一种崇高的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危难、振救人民于水生火热的敢于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
廖思湄
关键词:社会视角知识经济人本儒家后现代道德价值体系
“异化”与“归化”译介接受美学策略被引量:1
2015年
"异化"与"归化"的译介接受美学的界定,是让读者进入一种意境解读的审美思绪状态,让文学文本的译介更加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译介中的"归化"与"异化"可使得其美学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精神感悟等方面,这实际上符合美学原则的对立统一规律,从不同的美学角度唤起接受美学和文化美学的认知。"异化"和"归化"的根本原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美学价值取向,在对立统一的引导下实现译者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和共鸣,达到趋同的美学效果和美学感知。
廖思湄
关键词:异化归化译介美学策略
《裸者与死者》中对美国极权主义的批判分析
2017年
《裸者与死者》是作者以战争为题材进行的创作,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并描绘了美国军队通过战争进行的扩张行为,战争让胜利者有了更大的权力欲望,美国就是最大的战争胜利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停息战争的烟火,而且将战争引入到了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小说中将这种心理定性为"权威主义性格"并进行了描写。
廖思湄
关键词:极权主义《裸者与死者》
隐喻中的语义模糊现象探究
2002年
近年来,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作为修辞格之一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多语言学者致力于借助认知科学,竭力推导和阐释隐喻的真实内涵。作为认知现象一种的隐喻,对其意义特征的分析,将对揭示语言运转在本质与语义特征方面、语言教学等其他语言研究方面,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模糊语言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中的意义理解作了探究;发现在隐喻意义的理解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角度将对同一隐喻产生不同的理解。这表明,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具有意义模糊现象。
廖思湄
关键词:隐喻语义
刍议统计专业英语翻译中的语境和逻辑连贯
2000年
在统计专业英语翻译中,除须准确理解句子语法关系、统计专业术语外,还须正确分析与领会上下文语境与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译文符合逻辑规律,脉络清楚,表达准确无误。
廖思湄
关键词:统计专业英语翻译语境逻辑连贯
利奥塔德叙事美学与消费社会叙事被引量:4
2006年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德在批判用绝对之标准去界定一切差异将统一所有的话语的现代“元叙事”时曾宣明主张,所谓“元叙事”这一理论化的美学核心概念,作为黑格尔的美学思辩思维哲学的必然产物,以及自由解放的“宏大叙事”理论化结构空间,体现为人性的解放其实也是一种“宏大叙事”,这让人们在创作中崇尚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正、正义,关注和揭示社会政治压迫,关注弱小群体的命运,追求社会理想以及社会解放等等。简言之,所有与政治、社会、公共、群体、阶级、集团甚至是精神、道德相关的题材与主题的美学叙事,都可以被称为“宏大叙事”的叙事范式,虽然有的叙事体现为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表象性叙事,但它都体现为一种书写自我、个人化特性、以及与个人化特性相关的人体、欲望、梦幻、记忆、潜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利奥塔德这种新的美学叙事批评话语语境,使得当代社会的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下来的消费主义批评风格日益变得不可理喻了。这对于消费社会单个的个人化感悟、反思或者狂躁的激烈言说,已经不再是美学叙事的合理化方式了。
廖思湄
关键词:叙事美学消费社会叙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