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怀特教授(G.F.White)来华,他赠送我一本斯米尔(V.Smil)著的名为《劣地——中国的环境退化》(The Bad Ear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China)的新书;开邀我写一篇书评,以表示中国科学家对此书的看法。 那时,我已知有些外国友人对《劣地》一书持不同的见解,并有书评发表。当我翻阅此书后,感到不能不对他的论点发表意见,于是我写了《中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一文。承蒙《环境》杂志的责任编辑怀特教授在我的书评前加了按语——《中国环境的变迁》。他客观地对中国环境评价的不同看法,作了扼要的论述。 我的论点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复杂多样,有它独特之处,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有付克服的问题。但绝不会同意《劣地》作者所持的充满悲观失望的观点,似乎中国的环境已恶劣到毫无希望的境地。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并不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而应继续努力,整治我们广阔而多样的国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产建设有更大的发展。 为了方便于读者,《环境》杂志摘录了不同论点,和我的书评对照起来发表。本译稿也对照摘录一并由郑文钦译出。
本文研究了淮北主要耕作土壤的持水曲线、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质,发现经验方程θ-AS^(-B)在中、低吸力段对土壤持水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F检验都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推导出比水容量为:Cθ=-(dθ/ds)=ABS^(-(B+1)),用解析法计算出各吸力值下不同土壤的比水容量,并认为AB值可作为土壤持水性能好坏的评价指标。同时尝试了以对数S型曲线的I型:拟合土壤的颗粒大小分配曲线,以Ⅱ型:N(μ_(?)σ)=(?)+b_2 lg D拟合微团聚体分布曲线,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并分析了土壤水分性质与其它物理性质的关系,以及这三个拟合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与相互关系,说明该区域土壤持水性能与颗粒组成、微团聚体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