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敏

作品数:26 被引量:150H指数:8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8篇免疫
  • 7篇病理
  • 6篇肿瘤
  • 6篇临床病理
  • 5篇组织化学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乳头状癌
  • 4篇乳腺
  • 4篇腺肿瘤
  • 4篇淋巴
  • 4篇甲状腺
  • 4篇甲状腺乳头状...
  • 3篇蛋白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直肠癌患者
  • 3篇神经内分泌
  • 3篇神经内分泌细...

机构

  • 19篇深圳市人民医...
  • 9篇暨南大学
  • 6篇北京大学深圳...
  • 4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作者

  • 26篇左敏
  • 7篇王晓玫
  • 6篇李剑
  • 5篇潘凯
  • 4篇欧慧婷
  • 4篇胡锦涛
  • 4篇尹为华
  • 4篇陈小春
  • 4篇夏利刚
  • 3篇杨晓东
  • 3篇成志强
  • 3篇彭全洲
  • 3篇钟克力
  • 2篇马捷
  • 2篇徐坚民
  • 2篇何文亮
  • 2篇黄中新
  • 2篇夏潮涌
  • 2篇陈灼怀
  • 2篇苏学劲

传媒

  • 7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超声诊断...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中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研究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标本,同时取距瘤灶>5cm的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的表达。结果4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6%和58.33%。p27蛋白的低表达与间质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间质瘤复发呈负相关(P<0.01)。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3,P<0.01)。结论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p27和细胞周期素D1蛋白可作为评估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杨晓东左敏潘凯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P27细胞周期素D1蛋白预后
Clusterin、CXCL13、Podoplanin(D2-40)、CD21与CD35对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诊断价值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Clusterin、CXCL13、Podoplanin(D2-40)、CD21、CD35对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10例FDCS及12种需与之鉴别的非FDCS肿瘤(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滑肌肉瘤、胃肠间质瘤等,累计83例)中上述5种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比较各标志物对FDCS的诊断效能。结果(1)FDCS组中Clusterin、CXCL13、D2-40、CD21与CD35的阳性率依次为100%、70%、60%、90%与80%。相应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30%、4%、11%、2%与0。(2)5种标志物对FDCS的诊断效能,可评归为3组:A组,包括CD21与CD35,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度(90%,80%)、特异性(100%,98%)及准确率(98%,96%);B组,包括CXCL13与D2-40,其诊断敏感度(70%,60%)、特异性(96%,89%)与准确率(94%,86%)不及A组;C组为Clusterin,其诊断敏感度最高(100%),但特异性(70%)与准确率(73%)低于A、B两组。(3)CD21+CD35平行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100%、98%、98%、83%、100%。结论 (1)CD21与CD35对FDCS的诊断效能最为理想,且二者平行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可作为FDCS首选的诊断标志物。(2)Clusterin对FDCS诊断敏感度最高,但其在非FDCS肿瘤中广谱表达,制约了其应用价值。(3)CXCL13与D2-40可用于FDCS的辅助诊断,因诊断效能低于A组,不建议作为一线抗体。(4)非FDCS肿瘤中,Clusterin与D2-40的表达较常见,且偶见CD21或CXCL13的异常表达,诊断实践中关注上述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
李剑尹为华余光银左敏王新根江庆萍
关键词:滤泡树突细胞肉瘤CXCL13D2-40CD21CD35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美蓝染色及微转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后淋巴结检出率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方法对30例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6 ml,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统计淋巴结数目,与同期32例常规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数目对比,比较其淋巴结检出率;对美蓝染色组淋巴结行癌胚抗原(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大于常规根治术组(P均<0.05);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EA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8.47%),13例Duke's B期患者经淋巴结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46.7%)。结论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使病理分期更准确,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夏利刚左敏何文亮潘凯陈小春钟克力
关键词:淋巴结美蓝染色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直肠癌阳性率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0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及6例正常下鼻甲黏膜(对照组)中NGF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正常下鼻甲黏膜中NGF及其受体的表达呈阴性;鼻息肉组:其黏膜上皮层和黏膜下层中NGF染色阳性率分别是90%(18/20)和95%(19/20);在鼻息肉组织同样位置发现了NGF的高亲和性受体TrKA(Tyrosine kinaseA)高表达,在纤毛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中发现了NGF的低亲和性受体P75高表达。结论 NGF在鼻息肉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特征,表明NGF在鼻息肉发生发展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丽娟左敏左敏高国凤曾少明张伟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鼻息肉下鼻甲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长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整合素β4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生长模式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整合素β4的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间的关系。方法 59例经典型PTC依据其生长模式,分为膨胀型、局部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3组;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的关系;免疫组化半定量评价3组间整合素β4的表达状况。结果 (1)经典型PTC中,局部浸润型模式最常见(64%,38/59),弥漫浸润型次之(24%,14/59),膨胀型少见(12%,7/59)。(2)PTC浸润性生长模式与肿瘤腺外浸润密切相关(χ2=12.58,P<0.05)。弥漫浸润型腺外浸润的比例最高(93%,13/14),局部浸润型居中(57%,20/35),膨胀型少见(14%,1/7)。(3)整合素β4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F=20.07,P<0.05)及腺外浸润(t=2.57,P<0.05)均密切相关。β4在弥漫浸润型和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表达高于膨胀型(P<0.05)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P<0.05);膨胀型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相比,β4表达无差异(P>0.05)。(4)与3种生长模式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彼此间β4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χ2=0.344,P>0.05)。转移性肿瘤组织β4的表达强度与膨胀型及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的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弥漫浸润型与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水平。结论 (1)PTC浸润性生长方式与肿瘤的高腺外浸润密切相关,特别是弥漫浸润型PTC,具有更强的腺外侵袭性。建议病理报告中列入PTC生长模式的描述,以提示其生物学行为。(2)整合素β4高表达参与/介导了PTC的间质浸润,并可能是衔接肿瘤浸润性生长模式与高侵袭生物行为间的重要分子机制。(3)PTC生长模式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无统计学相关。
李剑左敏欧慧婷尹为华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
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胚性重演
2001年
目的 :检测肺癌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特征。方法 :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70例人肺癌组织中分泌胃泌素释放肽 (gastrin -releasingpeptide ,GRP)、降钙素 (calcitonin ,CT)及嗜铬素A(chromograninA ,CgA)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表达。结果 :肺神经内分泌癌、腺癌、鳞癌及大细胞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 95%、55%、4 5%和 50 %。GRP阳性细胞在小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及鳞癌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癌组织 (P <0 .0 1) ,CgA阳性细胞在类癌、高分化腺癌的表达高于低分化癌组织 (P <0 .0 1)。结论 :肺癌分化程度与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的种类有显著相关性 ;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肺癌组织发生过程表现出胚性重演的特点 ,胎肺发育与肺癌发生在一定程度可能存在相同的调节因素。
左敏黄中新夏潮涌
关键词:肺癌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细胞组织化学病理
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进展、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EIMS的临床表现、大体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15岁;例2,女性,21岁,均因腹部疼痛不适入院,入院后行肿物切除术。肿瘤由致密区和富于黏液的疏松区构成,肿瘤细胞圆形、上皮样,核圆,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及瘤巨细胞,伴肿瘤性坏死,背景中可见丰富的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体伴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ALK、vimentin、desmin和CK(AE1/AE3)(灶阳性),不表达Calretinin、CD30、CD31、CD33、SMA、HHF35、Myogenin、S-100、HMB-45、CD20、CD79a、CD3、CD5、CD45和CD68。FISH检测显示2例均有ALK基因相关易位。结论腹腔EIMS罕见,作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独立亚型之一,其正确诊断尤为重要。ALK抑制剂或使ALK阳性的EIMS患者获益。
彭全洲陈灼怀王晓玫左敏刘汉勇胡锦涛成志强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ALK
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性核特征的量化评价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量化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性核特征(核沟、核重叠、毛玻璃样核及核内假包涵体)的可行性,并分析诊断PTC所需核特征的可能阈值。方法通过对80例PTC的再观察,根据其核特征的分布与分级状况,半定量评价为3组,即核特征高、中、低水平表达组。结果 (1)88%(70/80)的病例同时表达4项核特征,12%(10/80)的病例呈3项核特征,无病例仅出现2项或以下核特征。(2)80例PTC中,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组16例(20%,16/80);中水平表达组59例(74%,59/80);低水平表达组5例(6%,5/80)。分布趋势为正偏态分布。(3)组织学亚型上,高水平表达组包括经典型与微小癌两类;中水平组涵盖经典型、微小癌、滤泡型、高细胞型、嗜酸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实体型及筛状癌8种亚型;低水平表达组由经典型、实体型及弥漫硬化型构成。(4)80例PTC中,非浸润性PTC 8例(10%,8/80),形态学均表现为包裹性经典型PTC。非浸润性PTC在高、中、低表达组内的构成比依次为:19%(3/16)、8%(5/59)、0(0/5)。结论 (1)诊断PTC,应要求病变内至少具备3项诊断性核特征。(2)多数PTC的核特征,为中水平表达,滤泡亚型也归于此组;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的病例,多为经典型PTC;实体型与弥漫硬化型的核特征表达水平偏低。(3)从核特征"量化"角度分析,当其呈中水平表达时,已满足非浸润性经典型PTC的诊断阈值。(4)中等水平表达的核特征,达到滤泡型PTC(理论上包括包裹性滤泡型PTC)的诊断条件,即WHO定义所描述的"特征性核需占肿瘤相当大的部分"。
李剑尹为华欧慧婷左敏罗明华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细胞核
超声引导下肾活检穿刺角度选择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技巧 ,提高肾活检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 5 6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肾病患者 ,在楔槽形线阵超声穿刺探头引导下 ,分为与体表成 10°、 0°、 - 10°、 - 2 0°即 A、B、C、D共 4组 ,经皮行 TRU - CUT内槽切割式自动活检针肾活检。结果 :对比发现 :1) A、 B、 C组穿刺成功率为 :80 % ,6 9% ,88%。t A/B0 .2 93;t B/C0 .0 11。 t C/A<0 .0 0 1。 PB/C、 c/ a均 <0 .0 5 ,- 2 0°组失败 ;2 ) 10°正角穿刺与垂直、 - 10°穿刺获取 2条组织块针数分别为 :2 .2 0± 0 .4 2 2 ,2 .84± 1.2 3,2 .2 5± 0 .4 36。PB/C=0 . 0 0 4 * * ,PB/A=0 .0 33* ,B组较 A、C组差异显著 (P<0 . 0 5 ) ;3)三种进针方法平均每针获得肾小球数分别为 :4 .3± 2 .4 7,2 .6 9± 2 .0 4 ,8.90± 6 .87。PB/C=0 .0 0 1* * ,PA/C=0 .0 4 3* ,C组与 A、B组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肾活检选择向下 - 10°斜角 (C组 ) ,结合进针浅穿刺 ,成功率高 。
张海张欣洲何美霞吴瑛刘卫国左敏
关键词:超声引导肾活检弥漫性肾病
原发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鳞状细胞癌(Sq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乳腺原发鳞状细胞癌,总结该组病变临床资料,并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该组病变的病理特征。结果 5例乳腺SqCC患者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54.8岁,均为女性。肿瘤大体境界较清楚,其中3例发生囊性变。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合体细胞样,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免疫组织化学除1病例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均3%阳性外,其余病例均阴性。5例病例AR、HER2、GCDFP-15、GATA3均阴性。鳞状细胞癌免疫标记CK5/6及P63均弥漫阳性。5例患者中其中1例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2年后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Sq CC是罕见乳腺特殊类型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赖于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常有跨淋巴结远处转移的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其少见,并无规范化治疗方案。
胡锦涛成志强刘建兰彭全洲王晓玫左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