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雪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椰壳
  • 2篇椰壳活性炭
  • 2篇生物反应
  • 2篇生物反应器
  • 2篇生物反应器填...
  • 2篇生物反应器填...
  • 2篇填埋
  • 2篇填埋场
  • 2篇污泥
  • 2篇硝化
  • 2篇活性炭
  • 2篇活性污泥
  • 2篇反应器
  • 2篇分离CO
  • 2篇CH
  • 2篇CO2/CH...
  • 1篇动态过程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消化
  • 1篇中高浓度

机构

  • 8篇重庆大学

作者

  • 8篇宋雪
  • 5篇王里奥
  • 2篇张代钧
  • 2篇林宁波
  • 2篇张欣
  • 2篇娄小丹
  • 1篇黄川
  • 1篇宋雪
  • 1篇卢培利
  • 1篇白翠
  • 1篇李柳
  • 1篇龚健

传媒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草酸和EDTA混合淋洗研究被引量:38
2014年
采用不同浓度的草酸(oxalic acid,OX)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的淋洗方法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混合淋洗方式,探讨了液固比、淋洗时间及pH对淋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0.2 mol/L OX+0.2 mol/L EDTA处理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0.2 mol/L OX+0.2 mol/L EDTA混合的淋洗法可同时去除多种重金属,且对Cu、Zn、Ni和Cr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用OX和EDTA,去除率分别为Cu 41.29%、Zn 84.73%、Ni 54.2%和Cr 66.01%。0.2mol/L OX+0.2 mol/L EDTA在液固比为5∶1、淋洗时间为4 h、pH为6时可分别达到最佳淋洗效果,且分别为Cu 62.59%、Zn 93.48%、Ni 55.95%和Cr 71.57%;Cu 50.47%、Zn 86.67%、Ni 61.53%和Cr 72.68%;Cu 44.40%、Zn 81.82%、Ni68.76%和Cr 74.93%。形态分析结果表明,0.2 mol/L OX+0.2 mol/L EDTA能较好地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分布。
黄川李柳黄珊宋雪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草酸EDTA
生物反应器模拟生活垃圾填埋降解产甲烷性能被引量:2
2018年
该文采用生物反应器模拟生活垃圾填埋降解过程,跟踪测试了垃圾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进程及渗滤液特性,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筛选出可以预测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进程的指标。结果表明渗滤液pH值、TOC/TN(tota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乙酸/戊酸(HAc/HVa)的变化对系统产甲烷进程及稳定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消化系统产甲烷初期,渗滤液pH值稳定在5.77~5.91。产甲烷高峰期,渗滤液pH值会迅速升高达到峰值。渗滤液中TOC/TN≥11时,垃圾厌氧发酵系统稳定,产甲烷正常。而当渗滤液中TOC/TN<11时,发酵系统因氨积累失稳,产气量小。戊酸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生成与转化较为活跃,HAc/HVa变化较大且有明显的拐点,拐点处可预测消化系统进入产甲烷期。此外,采用16S r RNA基因标记技术对反应器中3个阶段的垃圾渗滤液样品(水解酸化期A、产甲烷高峰期B、产甲烷末期C)以及试验结束时垃圾样品和覆盖土样品进行群落评估。聚类树分析得出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s,MSW)样品与渗滤液样品其微生物种类及丰度都较为接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反应期越长相似度越高。测定渗滤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可一定程度反映出系统内垃圾的群落结构。覆盖层是系统进行硝化反应的主要场所。垃圾厌氧消化末期,系统中氨积累抑制产甲烷菌活性,是导致系统产甲烷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李彤
关键词: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厌氧消化渗滤液微生物群落
中间覆盖层提升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能力的研究
2018年
为了解填埋场中间覆盖层对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产气能力的影响,采用5组生物反应器进行填埋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垃圾分层填埋有助于提升垃圾的产气速率。产气速率常数依次为聚丙烯酰胺(PAM)组(5.0%(质量分数,下同)石灰、0.1%PAM、94.9%土壤)>石灰组(5.0%石灰、95.0%土壤)>木屑组(5.0%石灰、5.0%木屑、90.0%土壤)>土壤组(100.0%土壤)>空白组(只装填生活垃圾)。(2)250d时空白组、土壤组、石灰组、木屑组和PAM组的累积产气量分别为1 510.03、1 850.38、1 946.64、1 650.76、2 498.61L。PAM组高出空白组65.5%。(3)垃圾覆盖层能显著提升垃圾的产CH_4能力,土壤组、石灰组、木屑组、PAM组产CH_4最高分别为63.25%(体积分数,下同)、64.16%、62.09%、70.83%,而空白组CH_4最高仅为39.14%。PAM组在垃圾装填60d后CH_4浓度迅速升高,比空白组提前90d进入快速产CH_4阶段。
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速率CH4
不同种类金属离子改性椰壳活性炭吸附分离CO_2/CH_4的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分别用碱金属(K)、碱土金属(Ca、Mg)和重金属(Fe、Cu、Ag)对椰壳活性炭(AC)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AC的理化性质及其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效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金属离子改性后AC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微孔体积下降,中孔体积变大;AC改性前后主要官能团基本相同,除Ag^+改性AC中出现了Ag的衍射峰外,其余的物相结构基本没有改变。经金属离子改性后,AC对CO_2的吸附量增大,这与负载的金属增加了AC的表面极性密切相关;而对CH_4的吸附则大体低于原AC。改性AC对CO_2/CH_4混合气的分离效果均优于原AC,其中以K^+改性效果最优。金属离子改性AC对CO_2吸附能力和对CO_2/CH_4混合气分离效果的优劣程度大体为:碱金属改性AC>碱土金属改性AC>重金属改性AC。
宋雪宋雪王里奥曾韵敏龚健李一夫
关键词:活性炭金属离子CO2/CH4
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高浓度氨控制因素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为提升化学法对环境空气中高浓度氨的检出浓度,采用正交实验对《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4—2009)中气体采集流量、采样体积、吸收液浓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出,采样体积对空气中高浓度氨的测定影响显著。当采集流量为400mL/min、采样体积为5L、吸收液摩尔浓度为0.010mol/L时,对体积分数为0.05%的氨标准气体的回收率最高达96.69%。优化法氨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10~379.46mg/m^3,比标准法测定上限浓度提升了约30倍。采用标准法、优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重庆市长生桥填埋场场界内空气中的氨进行测定,发现标准法氨检出浓度偏低。优化法与气相色谱测试结果基本一致。优化法有助于空气中氨的吸收,适用于有氮源污染的场界内空气中氨的测定。
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
关键词:环境空气
活性污泥硝化过程的动态响应信号
2011年
把pH值在线监测与药品自动投加系统与已开发的混合呼吸测量仪集成,组成自动呼吸-滴定测量仪,同时测得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溶解氧(DO)、pH、氧气利用速率(OUR)和质子变化速率(HVR)。分别监测了只投加NH4+-N底物的活性污泥硝化过程和实验室脱氮除碳SBR曝气阶段的DO/pH响应,结果显示,两信号呈一定规律变化,在反应结束时均会出现明显转折点。对比监测只投加NH4+-N及同时投加COD和NH4+-N的间歇实验中OUR/HVR响应的结果表明,COD的存在及碳氮比的改变会导致OUR和HVR曲线形状明显不同,对同一间歇实验,OUR和HV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用于表征过程动力学。研究成果为硝化过程动态响应监测、过程控制和模型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张欣张代钧白翠宋雪娄小丹林宁波
关键词:溶解氧PH硝化
应用呼吸-滴定测量监测硝化动态过程被引量:2
2010年
将pH值在线监测与药品自动投加系统与已开发的混合呼吸测量仪集成,组成自动呼吸-滴定测量仪,同时测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氧气利用速率(OUR)和质子变化速率(HVR).对活性污泥硝化过程定时测定NH4+-N浓度,比较其与基于HVR或OUR预测的NH4+-N浓度间的一致程度,评估自动滴定测量装置测试硝化过程动态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初始NH4+-N浓度分别为20,25mg/L的间歇试验中,实测值数组与基于OU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7和0.9972,与基于HV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92,表明OUR和HVR均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硝化过程的动态特性.
张欣张代钧卢培利娄小丹宋雪林宁波
关键词:硝化活性污泥
不同种类酸改性椰壳活性炭吸附分离CO_2和CH_4被引量:2
2018年
与采用碱改性活性炭的方法相比,关于酸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采用有机酸改性活性炭用于吸附分离CO_2/CH_4中的研究鲜见报道。采用不同种类酸(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N_2吸附解吸曲线、FT-IR、SEM、XRD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同时测定了25℃时活性炭对CO_2和CH_4的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酸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体积等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改性后的微孔分布相对集中且出现孔径较小的微孔;有机酸改性活性炭对CO_2的吸附能力和对CO_2/CH_4的分离效果整体比无机酸好,其中以醋酸改性为最优;CO_2以物理吸附的方式被吸附在酸改性活性炭上,再生效果较好;采用有机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用于吸附分离CO_2/CH_4是可行的。
宋雪倪诸希王里奥詹欣源曾韵敏李一夫
关键词:活性炭CO2/CH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