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效东

作品数:90 被引量:3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3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20篇自动化与计算...
  • 18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5篇土壤
  • 15篇DEM
  • 14篇土壤属性
  • 14篇并行计算
  • 9篇环境变量
  • 8篇地形分析
  • 8篇数字地形
  • 8篇数字地形分析
  • 8篇土壤有机
  • 7篇地理
  • 7篇有机碳
  • 7篇土壤有机碳
  • 6篇土壤发生
  • 6篇协同设计
  • 5篇异构
  • 5篇同步协同设计
  • 5篇红壤
  • 4篇调度
  • 4篇异构CAD
  • 4篇冗余

机构

  • 62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安徽省烟草公...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滁州学院
  • 2篇公安部物证鉴...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江苏省信息安...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90篇宋效东
  • 51篇张甘霖
  • 34篇刘峰
  • 28篇李德成
  • 25篇杨金玲
  • 25篇汤国安
  • 23篇吴华勇
  • 21篇赵玉国
  • 15篇江岭
  • 8篇刘学军
  • 8篇窦万峰
  • 6篇张刚
  • 5篇阳建逸
  • 5篇刘凯
  • 4篇姜超强
  • 4篇祖朝龙
  • 4篇杨坤
  • 4篇赵安
  • 4篇郭卢
  • 4篇杨飞

传媒

  • 8篇土壤学报
  • 8篇土壤
  • 7篇地理与地理信...
  • 5篇土壤通报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微电子学与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计算机与数字...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6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15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0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河流域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比较与集成
刘峰张甘霖宋效东
地震折射层析法在红壤关键带地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地球关键带结构的识别对于理解关键带系统中发生的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以往基于钻井和剖面来研究关键带地下结构的方法不足以充分反映关键带地下构造全貌,近些年地震折射层析方法在浅层地表勘探中兴起。为探究关键带地下结构的空间变异特征,本研究以红砂岩基岩的鹰潭孙家流域和板岩基岩的长沙沿江阶地为研究区,通过高精度地震折射层析(SRT)方法,绘制了关键带地层面速度图,将关键带划分为覆盖层、半风化层、基岩层。基于钻井实测数据定量评估地震勘探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红壤关键带深度为8.2~22.9 m,半风化层上界面深度为3.0~13.2 m,红壤关键带基岩面对应的地震波纵波速度在2 000~2 400 m·s^(-1)之间。(2)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会使地震折射法划分的关键带覆盖层厚度偏小;地下水水位与地震纵波1 000 m·s^(-1)速度等值线有一定协同关系。(3)鹰潭研究区覆盖层下界面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7 m,长沙研究区覆盖层下界面预测值与观测值的RMSE为2.4 m;鹰潭研究区基岩面预测值与观测值的RMSE为7.0 m,长沙沿江阶地基岩面预测值与观测值的RMSE为0.9 m。综上所述,地震折射层析方法在预测关键带覆盖层深度上效果较好,而在预测关键带基岩面深度尤其是鹰潭孙家流域基岩面深度上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钟陈宋效东杨顺华张甘霖
关键词:地震仪红壤板岩
基于土壤类型归并与多元回归的土壤锰含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土壤类型归并与多元回归的土壤锰含量预测方法,涉及土壤微量元素在不同土壤类型内,表现出的不同空间变异特征的分治处理,能够通过分析土壤有效锰含量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来探测其空间异质性,并能够通过局部回归分析诊断出...
宋效东元野吴华勇刘峰杨金玲张甘霖李德成赵玉国
一种分布式并行空间可视域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并行空间可视域分析方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行动态划分模块,快速完成串行算法的并行化与数据调度,并运用不规则数据划分与视线区域的冗余机制,保证了从节点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能够访问到目标栅格点区域所对...
宋效东张甘霖汤国安窦万峰刘峰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的红壤区地层结构识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的红壤区地层结构识别方法,先通过设计步骤A至步骤K的执行,获得目标作业区各地层结构深度分别所对应的最优预测模型;然后执行步骤i,根据各地层结构深度分别所对应的最优预测模型,获得目标作业区...
宋效东钟陈吴华勇赵永存张甘霖
文献传递
地球关键带分类方法与中国案例研究被引量:29
2021年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综合体,存在着区域均一性与差异性.国内外学者已围绕不同类型的地球关键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构建一个系统的分类体系或进行区域划分,因此不能综合反映其区域特征.为了适应科学研究与自然资源规划的需要,在梳理地球关键带构成及其形成与演化主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下水深度、地貌类型与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地球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在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地理要素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原则下,使用叠置法对主要构成要素的高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并以中国为案例进行了地球关键带区划和制图.基于制图综合,将中国划分为44个一级单元、100个二级单元与1448个三级单元.对比分析了三级分类中典型单元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典型地球关键带的特征与中国现有观测站及其类型.通过对比国内相关区划工作,讨论了地球关键带分类与区划的应用价值与相关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近十年的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指出构建地球关键带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统一的理论框架是该新兴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该研究提出的地表综合体分类方案能够综合体现地球关键带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格局,为地表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望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甘霖宋效东宋效东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壤含水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壤含水量预测方法,结合了机器学习和地理现象模拟的方法,就土壤含水量的不同时空预测方面进行了改进,能够借助深度学习的方法获取土壤含水量预测函数局部最优解;并且本发明结合模型检验机...
宋效东刘峰张甘霖赵玉国李德成杨金玲
文献传递
一种面向数字土壤制图的地形协同变量选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数字土壤制图的地形协同变量选取方法,采用多地形因子多算法的选择方法,运用了功能测试策略对不同的地形因子变量进行预处理与选择,通过结合其与土壤属性的相关性机制实现了繁杂地形因子变量的快速准确选取,并采用了...
张甘霖宋效东赵玉国刘峰李德成杨金玲
文献传递
分布式并行地形分析中数据划分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数据粒度是海量空间数据并行计算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并行算法的对比分析,提出空间数据粒度模型,量化地反映并行地形分析中数据划分的规模,建立并行数据粒度评价模型。通过研究集群环境下不同算法的数据并行数据粒度问题,提出基于并行数据粒度评价模型的优化数据粒度调度算法。通过计算每一次并行计算的时间与数据粒度效率,从而实现对计算数据粒度动态更新以追求更高的加速比。经过实验验证,该算法较之传统算法,可提供更高的任务执行效率并具有更好的可移植性。
宋效东窦万峰汤国安江岭赵菁赵明伟
关键词:并行计算数字地形分析数据划分数据粒度
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目标土壤性质含量预测方法,在收集多源土壤数据集、环境变量的基础上,划分包含全部测定信息的数据集,根据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划分二级区域,筛选不同区域土壤传递函数的最优自变量集合,进而面向不同...
宋效东张甘霖李德成刘峰吴华勇杨飞杨金玲赵玉国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