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珍
- 作品数:34 被引量:44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都地区城乡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调查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为了解成都地区城乡正常人群腰椎 ,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OP)的患病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 ,为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成都地区≥ 2 0岁健康人群共抽取 14 6 0人 ,城市 6 6 2人 ,农村 798人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测量腰椎 2~ 4正位 ,左股骨近段 (Neck ,Ward’s ,Troch)BMD值 ,按城乡、男女分别每 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骨量峰值 (PBM)均出现在 2 0~ 39岁 ,男性L2 - 4PBM为 (1 12 0± 0 114 )g cm2 ,女性为 (1 113± 0 113)g cm2 。 4 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城乡男女BMD逐渐下降 ,女性各部位BMD值下降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1) ,其中女性 5 0岁和 6 0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 ,骨量累积丢失率L2 - 4农村男性 17 9%、女性 35 3%均明显高于城市男性12 5 % ,女性 2 5 0 % ,而且股骨上端骨量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成都地区城乡男女骨峰值形成年龄段在 2 0~ 39岁 ,城市、农村不同性别年龄的BMD值4 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女性BMD明显低于男性 ,骨量累积丢失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农村高于城市 ,各部位累积丢失率Ward’s>
- 安珍王文志杨定焯马锦富赵元全赵立强唐婧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影响因素骨密度患病率
- 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被引量:15
- 1999年
- 建立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实质内容是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1963年先进的高精度、无创伤的骨密度测量方法问世以来,国外经历了30年制订一个诊断标准的艰辛历程,证明其难点是认识“把成人一生的骨量当成一个变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诊断标准应遵守选择对象的同质性、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定界的合理性,建立骨密度诊断标准特殊性及流调峰值骨密度的问卷和方法等一系列要求。Kanis1994年的诊断标准是针对白人妇女的,本文为推动建立适合中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作。
- 杨定焯程静安珍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峰值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骨密度测量骨量无创伤
- 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87
- 2002年
-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高发部位、程度、数量、患病率。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居住在成都地区具有正式户口 ,≥ 5 0岁的 10 81例中老年人群 ,进行脊椎胸 5到腰 4侧位X线照片 ,DEXA腰椎骨密度测定 ,测量脊椎的楔形指数。结果 脊椎骨折患病率为 16 19% ,高发部位为胸腰段 ,中胸段 ,加重程度随增龄呈增加趋势 ,女性高于男性 ,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 ,应避免负重 ,并经常保持良好的姿势 。
- 安珍杨定焯张祖君蒋建军沈茳徐家林
-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病率流行病学
- 学龄前儿童长期补充碳酸钙制剂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0年
- 目的 研究碳酸钙长期补充对学龄前儿童骨量、钙、铁代谢的影响。 方法 以成都市幼儿园 12 3名 3~ 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儿童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每日服用 30 0mg钙 (6日 /周 ) ,对照组不给任何钙剂。试验前后观测右足跟骨骨量 ,检验血清铁蛋白、钙。在试验前、试验 1个月、3个月 ,6个月后检验尿钙。 结果 (1)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膳食钙摄入量低 ,试验前血钙、尿钙水平低 ;补钙后试验组升至正常水平。 (2 )碳酸钙剂补充对跟骨骨量发育有促进作用。 (3)补充钙剂 6个月对血清铁蛋白无明显影响。 结论 钙补充对学龄前儿童的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 ,对铁代谢无明显影响。学龄前儿童钙摄入少 ,建议每日补充 30 0mg元素钙。
- 徐泳华吴康敏安珍杨静焯
-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试验前每日服用钙摄入量儿童膳食钙剂补充
- 体重、身高、年龄对有骨痛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为了研究体重、身高对有骨癌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以排除体重、身高对有骨痛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有骨痛症状20~90岁1835例女性腰椎(L2-4)和/或股骨上端BMD,进行年龄、体重、身高与BMD的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体重、身高与BMD呈正相关,与绝经后女性褶部BMD呈正相关,绝经后女性年龄与BMD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L2-4BMD与年龄、体重、身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526-7.10×10-3X年龄+6.32×10-3X体重+2.76×10-3X身高,P<0.05。结论:选择体重作指标排除体重、身高对有骨癌症状女性L2-4BMD的影响,简便、易行。方法:为绝经后女性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kg,则L2-4BMD测定值减去0.063g/cm2。
- 马锦富杨定焯李金祥安珍尚家芸赖盛梅淦小伟
- 关键词:骨密度标准体重绝经后妇女
- SPA、DXA测量233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比较被引量:1
- 1998年
- SPA、DXA测量233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比较马锦富王文志杨定焯安珍李全祥随着骨质疏松研究的深入,SPA、DXA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本文对成都地区绝经后妇女233人进行了SPA、DXA骨密度测定,比较研究了SPA、DXA两种方法测量值,诊断结果...
- 马锦富王文志杨定焯安珍李全祥
- 关键词:DXA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测量值
- 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的分布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 5 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 (BMI)的分布情况 ,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 ,计算 BMI(体重指数 )进行分析。结果 :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 12 .93%、 2 0 .10 %及 4 .0 6 %。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 14 .37% ,高于城市的 8.0 0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 .0 0 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 (RR值分别为为 2 .80及 2 .14 )。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0 1) ,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 14 .6 1%、女 2 0 .35 % ) ,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 (38.71%、 6 .4 5 % )。结论 :成都地区 5 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 ,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 。
- 刘力克夏详碧袁萍韩明安珍陈云
- 关键词:体重指数超重肥胖体重过低患病率
- 骨质疏松病因分析被引量:25
- 2000年
- 本文回顾了用于骨质 疏松诊断的骨密度指标、对应的诊断标准、以及这一标准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介绍了目前正在普及应用的抗骨折能力诊断指标。文章讨论了影响抗骨折能力的因素,分析了造成抗骨折能力降低或骨量减少的病因,最后介绍了诊断这些病因的方法。这为针对病因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根据。
- 林守清宋亦军杨定焯安珍
- 关键词:骨质疏松抗骨折能力病因
- 中国中老年人群骨折患病率调查(英文)被引量:49
- 2003年
- 目的了解国内汉族中老年人群骨折(髋部、前臂和脊椎为主)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五大行政区48615例5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胸腰椎侧位X线测量(1/10样本)。结果国内部分地区50岁以上人群总骨折患病率为26.6%。其中男性24.6%,女性28.5%(P<0.01);髋部骨折患病率为1.9%,前臂骨折患病率为4.0%,脊椎骨折患病率为13.3%;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城乡之间骨折患病率差异亦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意义(P<0.01,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骨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须进一步进行病因探索以防治骨折的发生。
- 李宁华区品中朱汉民杨定焯赵晰张大新李恩马翰章邓力平张韵朱晓颖安珍刘力克郑蘋如李颖新
- 关键词:中老年人骨折患病率病因
- 骨定量手段诊断骨质疏松的进展
- 近年无创性骨力学强度测量已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骨力学强度分析使我们实现了用骨强度诊断骨质疏松的目标,本文就此予以介绍.
- 杨定焯安珍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测量骨量骨强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