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光
- 作品数:22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外科综合治疗33例回顾性分析
- 2012年
- 上消化道溃疡性出血(PUB)是因上消化道溃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原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癌性溃疡、Dieulafoy溃疡等,也包括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PUB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9.0%~57.1%。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发病率高。
- 唐悦葛晓明孙晓光
-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外科综合治疗手术
- 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与治疗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及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 孙晓光梁正马涛张翔
- 关键词:双吻合器吻合口瘘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205例的诊治体会被引量:6
- 1999年
- 孙晓光杨继昌
-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石症
- 双吻合器在保肛手术中的应用(附48例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 48例直肠癌应用双吻合器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无手术死亡 ,发生吻合口瘘 3例 ,吻合口狭窄 2例 ,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双吻合器在直肠低位及超低位吻合中具有较大优点。可能成为保肛手术的首选术式。
- 孙晓光
- 关键词: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
- 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输注方案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的输注方案。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每组43例。持续性输注组24 h持续性进行肠内营养,周期性输注组每日肠内营养输注时间为15~17 h。比较两组的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手术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的周径、握力等身体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分化抗原4(CD4^+)、分化抗原8(CD8^+)、分化抗原4/分化抗原8(CD4^+/CD8^+)的浓度等免疫指标。结果: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分别出现1例(2.3%)、3例(7.0%)肠内营养不耐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拔管进行自主进食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周期性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术后第5天、第10天PA显著高于周期性输注组(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周期性输注相比,持续性输注方式缩短了胃癌术后患者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及拔管时间,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唐悦葛晓明孙晓光
- 关键词:输注方式肠内营养胃肿瘤
- 双吻合器在保肛手术中的应用(附24例分析)
- 2000年
- 赵伟孙晓光杨继昌
- 关键词:双吻合器保肛手术直肠癌
- 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无张力修补治疗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总结临床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病人的年龄、手术方法、引流放置、抗生素应用及预后。结果发生巨大腹壁切口疝平均年龄64岁;均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进行修补;术后放置引流,并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愈20例,复发1例。结论常见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的巨大腹壁切口疝,可使用人工合成材料进行修补,并获得良好疗效。
- 孙晓光梁正葛晓明张翔孙年丰
-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补片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手术6例报告
- 2000年
- 孙晓光杨继昌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外科手术病例报告
- 病检阴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免疫组化和RT-PCR的比较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对常规病检阴性(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价值。方法:研究pN0胃癌14例249枚淋巴结,分别用癌胚抗原和CK19作为标记物,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在6例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发现11枚和19枚微转移淋巴结,2种方法发现的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4%和7.6%。在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的11枚淋巴结中,8枚用CK19和癌胚抗原的抗体染色均为阳性,另3枚仅在CK19抗体染色时阳性而癌胚抗原的抗体染色阴性。在19枚RT-CPR检测阳性的淋巴结中,15枚用CK19和癌胚抗原作为标记物检测均为阳性,另4枚仅在用CK19检测阳性而用癌胚抗原作为标记物检测为阴性。所有用免疫组化检测为阳性的淋巴结用RT-PCR检测均为阳性,但19枚RT-PCR检测阳性的淋巴结中枚有10枚被免疫组化证实为阳性。结论:RT-PCR是比免疫组化更为敏感的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而CK19作为检测标记物比癌胚抗原更敏感。
- 夏加增孙晓光赵伟周宏姚路斌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阴性病检淋巴结微转移RT-PCR法CKL9
- 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 2001年
- 孙晓光
- 关键词:胃平滑肌肉瘤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