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伟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咬肌
  • 2篇声刺激
  • 2篇前庭
  • 1篇源性
  • 1篇三叉神经
  • 1篇神经切断
  • 1篇听性
  • 1篇听性脑干
  • 1篇听性脑干反应
  • 1篇麻醉
  • 1篇脑干
  • 1篇脑干反应
  • 1篇来信
  • 1篇肌源性
  • 1篇肌源性电位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3篇孙伟
  • 3篇孔维佳
  • 2篇范国润
  • 1篇李丹

传媒

  • 2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豚鼠前庭下神经及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咬肌反射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麻醉豚鼠前庭下神经及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咬肌反射的影响。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下牙槽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颞神经切断组5只。4组动物分别进行Click声刺激诱发的咬肌反射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P)阈值为(90.00±8.16)dBnHL。100、90、80、70 dBnHL单侧声刺激,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的引出率分别为100%、70%、40%、0。100、90、80 dBnHL单侧声刺激咬肌反射NP潜伏期分别为(6.55±0.25)ms、(6.61±0.16)ms、(6.70±0.13)ms。不同刺激强度,咬肌反射NP的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术侧声诱发的咬肌反射消失。单侧下牙槽神经及耳颞神经切断组,术侧咬肌反射存在,NP的阈值、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声诱发的咬肌反射是前庭起源,不受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及下牙槽神经传入纤维的影响。
孙伟孔维佳李丹
关键词:前庭三叉神经
关于“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来信的回复
2011年
2010年10月10日收到谢溯江等关于“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的来信,感谢您对我们实验研究的关注!我们实验小组十分重视,对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孙伟孔维佳范国润
关键词:肌源性电位声刺激咬肌
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声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探讨咬肌反射电位的特征及起源。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5只)。3组动物分别在麻醉下于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记录click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egativepeak,NP)阈值为92±7.68dBnHL。给予100、90、80、70dB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引出率分别为100%、70%、40%、0%。给予100、90、80dB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57±0.26、6.64±0.23、6.69±0.19ms,不同刺激强度下N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的平均反应阈为31±7.88dBnHL。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消失,ABR反应阈在正常范围内。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存在,NP阈值及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消失。结论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应用金属夹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同时给予click声刺激,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声刺激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反射电位NP来源于前庭,且该反射是肌源性的。
孙伟孔维佳范国润
关键词:前庭声刺激听性脑干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