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鸿南
- 作品数:21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GSDME启动子甲基化通过细胞焦亡调控乳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 2022年
- 目的探讨GSDME启动子甲基化通过细胞焦亡调控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方法收集经过化疗治疗的54例BC患者组织,分为化疗耐受组与敏感组。使用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处理BC细胞以建立耐药BC细胞。CCK8检测细胞耐药性。qRT-PCR检测组织与细胞中GSDME的表达。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GSDME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干预DTX处理的BC细胞中的GSDME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细胞中Caspase-1、Caspase-4、IL-1β、IL-18水平,评估细胞焦亡程度。结果相对于化疗敏感组,GSDME在化疗耐受组中的表达下调(t=6.54,P<0.001)。与MCF-10A细胞相比,MCF-10A/DTX细胞中Caspase-1(t=9.14,P<0.001)、Caspase-4(t=9.35,P<0.001)、IL-1β(t=6.13,P=0.004)、IL-18(t=5.49,P=0.005)水平均下降,但在MCF-10A/DTX细胞中过表达GSDME后以上指标上调。GSDME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mRNA表达降低(t=12.56,P<0.001),在耐受组织中GSDME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mRNA水平呈负相关(r=-0.57,P=0.010)。使用甲基化抑制剂氮胞苷(5-azacytidine)处理MCF-10A/DTX细胞后,Caspase-1、Caspase-4、IL-1β、IL-18水平均显著提高,且GSDME水平上调。结论GSDME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mRNA表达降低,抑制BC细胞焦亡,降低DTX化疗敏感性。
- 王伟姜鸿南
- 关键词:甲基化乳腺癌多西他赛
- CT和MRI鉴定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被引量:6
- 2019年
-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患者33例,分析患者术前CT、MRI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3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1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7例,黏液性脂肪肉瘤7例;不同病理分型脂肪肉瘤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脂肪肉瘤其CT密度同皮下脂肪,CT值-10~-110 Hu,肿瘤内可见不规则增厚的间隔;去分化脂肪肉瘤部分区域呈脂肪密度(CT值-70~30 Hu),部分区域呈软组织肿块(CT值为30~50 Hu);黏液性脂肪肉瘤CT密度接近水,增强扫描时肿块呈网状、片状、延迟强化,CT值20~40 Hu;高分化脂肪肉瘤MRI信号同皮下脂肪;黏液性脂肪肉瘤MRI呈长T1,长T2信号,与水相似;CT和MRI诊断腹膜后间隙脂肪瘤准确率分别为69.70%和73.33%,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所差异;CT和MRI术前诊断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准确性相似。
- 李晓君姜鸿南张建新牛金亮
-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CTMRI病理组织学
- 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经病理检查诊治的乳腺肿块患者62例,患者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MRI平扫、MRI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查,观察乳腺疾病分别在钼靶X线、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分析钼靶X线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钼靶X线检查准确诊断乳腺疾病患者43例,其诊断准确率为69.35%(43/62);MRI检查准确诊断乳腺疾病患者5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93%(57/62);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77%(60/62),高于单纯钼靶X线及动态增强MRI检查的准确率,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度高于钼靶X线检查,钼靶X线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检查能提高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相关影像学资料。
- 李晓君姜鸿南张建新牛金亮胡耀峰
- 关键词:钼靶X线动态增强MRI乳腺疾病
- 自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混合培养对原代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2010年
- 目的探讨原代乳腺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荷自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混合培养后对原代乳腺癌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制备肿瘤抗原(Ag),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制备DC和CIK细胞;将负荷Ag的DC和CIK细胞共培养,诱导Ag-DC-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分离的PBMC、CIK、Ag-CIK和Ag.DC-CIK对原代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PBMC、CIK、Ag-CIK和Ag-DC-CIK对原代乳腺癌肿瘤细胞杀伤活性分别是(34.35±3.28)%、(45.91±2.78)%、(50.88±3.22)%、(62.10±5.94)%,实验组细胞(Ag-DC-CIK)对原代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为(62.10±5.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抗原负荷的DC能增强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D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梁宏莉姜鸿南李晓君
- 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类杀伤细胞
- 亚裔人群T_(1c)期乳腺癌特征分析及预后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影响亚裔人群T_(1c)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至2015年T_(1c)期亚裔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作为建模组。对建模组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可信度。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T_(1c)期的乳腺癌患者作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验证。绘制生存校正曲线,检测两组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T_(1c)期乳腺癌患者5328例,其中建模组4968例,验证组360例。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3个月和43个月,建模组死亡170例,验证组死亡13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学分级、ER和PR表达、HER-2状态、分子分型、N分期、M分期、手术和放化疗均为影响T_(1c)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1)。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C指数为0.701(95%CI:0.693~0.709),验证组C指数为0.686(95%CI:0.657~0.715)。3、5年生存率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694。3年生存率校正曲线显示,验证组校正曲线与建模组结果高度拟合。结论成功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对亚裔T_(1c)期乳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作出预测,可为临床医师做治疗决策时提供参考。
- 喻小力曲南坤梁爽姜鸿南姜鸿南胡耀峰朱思渊王伏生
- 关键词:乳腺癌亚裔列线图
- 脾多肽联合卡培他滨+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 2017年
- 乳腺癌是目前我国致死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育模式的改变,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50~60岁妇女为高发人群,临床防治形势严峻。当前,早期乳腺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晚期乳腺癌治疗难度仍然较多,患者生存时间较短。
- 姜鸿南李晓君王伟
-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多西紫杉醇卡培他滨多肽女性恶性肿瘤
- 乳腺癌21基因分析复发评分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18年
- 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传统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极大地依赖经典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但在临床工作中,仅有传统的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不足以做出精准的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方案,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难以避免,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治疗的判断方法亟待出现。
- 郝语晨张亚芬姜鸿南吴文斌张浩远毕恺欣
- 关键词:TAMRS内分泌治疗淋巴结基因分析辅助化疗
- 乳腺癌肿物大小的相关检查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治被引量:4
- 2016年
- 目前,随着乳腺癌诊治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在术前对乳腺癌病期进行准确而合理的评估,显得越发重要;准确评估原发肿物大小是乳腺癌诊治的基本要素之一[1,2]。肿物大小应用于乳腺癌的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也是判定其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指标之一。伴随着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广泛开展,术后可能无法得到准确的病理分期,而主要参考临床TNM分期来制定治疗方案,
- 史晓燕王伏生侯志超姜鸿南
-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术前新辅助钼靶摄片乳腺自查乳腺钼靶
- 乳腺癌的早期检查及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T0期乳腺癌患者的就诊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其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 41例早期乳腺癌有36人有发病高危因素,均经病理诊断证实;其中30例是由专科医师首先检出,6例由钼靶提示发现,3例由彩色超声提示发现,2例乳头溢液系乳管镜检查发现。结论重视乳腺癌高危因素,仔细检查发现乳腺癌早期体征,积极行钼靶、彩超、乳管镜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 梁宏莉姜鸿南郝斌王伏生郭炳麟
- 关键词:乳腺癌高危因素
- 空气波压力泵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的效果观察
- 2011年
- 目的:对比空气波压力泵治疗前后上肢水肿程度的变化情况,了解空气波压力泵的治疗机制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采用1+2模式,从2.67~5.33kPa压力开始,最大压力可达15.96~18.62kPa,每次30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结果:治疗前为(29.57±0.35)kPa,治疗后为(27.76±0.35)kPa(P〈0.05)。与健侧比较时发现:治疗前上肢周径与健侧有明显差别,但治疗后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患侧上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泵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了患侧上肢淋巴的回流。
- 孔晓玲段秀兰姜鸿南梁丽萍
-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