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顺

作品数:10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湿地
  • 3篇甲烷
  • 2篇通量
  • 2篇互花米草
  • 2篇甲烷氧化
  • 2篇河口湿地
  • 1篇底物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教育
  • 1篇地理学
  • 1篇电子受体
  • 1篇东南
  • 1篇东南沿海
  • 1篇乙炔
  • 1篇抑制技术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入侵
  • 1篇中国东南
  • 1篇中国东南沿海

机构

  • 10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姚顺
  • 5篇王维奇
  • 4篇鄂焱
  • 3篇黄佳芳
  • 3篇廖稷
  • 3篇仝川
  • 2篇张林海
  • 2篇杨红玉
  • 2篇曾从盛
  • 1篇高君颖
  • 1篇章文龙
  • 1篇朱瑞琴

传媒

  • 3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科技信息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设地理学教学情境初探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探究了创设地理学教学情境的方法和措施,论证了地理情境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姚顺
关键词:情境教学地理教育创设教学情境
底物和电子受体对互花米草湿地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研究闽江河口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不同底物(醋酸、甲醇和三甲胺)及电子受体(SO42-、NO3-和NH4+)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湿地非竞争性甲烷产生底物中的甲醇对互花米草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大,高于醋酸和三甲胺,且3种底物的添加均在培养5d后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浓度的SO42-、NO3-、NH4+的添加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呈现出抑制作用或无抑制作用2种结果,添加电子受体的浓度越高,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鄂焱仝川王维奇姚顺杨红玉
关键词:互花米草甲烷产生潜力
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被引量:41
2011年
以闽江河口区面积最大的鳝鱼滩湿地分布的3种植物沼泽湿地:土著种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沼泽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1月到12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沼泽湿地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生态系统呼吸量).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湿地3个阶段CO2排放通量月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563.7±119.8)、(230.3±54.2)和(506.2±83.8)mg·m-2·h-1;3种植物沼泽湿地在涨落潮过程直接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显著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2个阶段(p<0.05),涨潮前和落潮后CO2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05),潮水水淹显著减少了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直接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芦苇和咸草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10cm深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线性关系.
仝川鄂焱廖稷姚顺王维奇黄佳芳张林海杨红玉曾从盛
关键词:互花米草芦苇
合肥市城市旅游发展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
2008年
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合肥市在开发城市旅游方面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影响合肥市城市旅游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合肥市城市旅游健康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姚顺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旅游形象
闽江河口咸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排放及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河口湿地之一。选取其中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了闽江河口咸草湿地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特征以及原位甲烷产生...
姚顺
关键词: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东部河口三角洲生态价值
2009年
本文介绍河口湿地的概念、组成和作用后,分别论述了我国五大河口湿地:辽河河口湿地、黄河河口湿地、长江河口湿地、闽江河口湿地和珠江河口湿地的组成、保护区、动植物种类、生态价值,并为河口湿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姚顺
关键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闽江河口咸草湿地冬季甲烷和二氧化碳通量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闽江河口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开放式感潮河口,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为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沼泽湿地的主要土著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08年冬季(11月、12月和次年1月)咸草湿地涨潮前、涨落潮过程中和落潮后3个阶段排向大气环境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涨落潮过程中咸草湿地排向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小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3个月甲烷排放通量持续下降;咸草湿地二氧化碳通量同样表现为涨落潮过程中小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在时间上也呈递减趋势;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pH值对咸草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刘泽雄朱瑞琴姚顺黄佳芳
关键词:CH4通量CO2通量
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阐明植物和温度对甲烷氧化率的影响及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有效性,在乙炔抑制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湿地甲烷氧化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过程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甲烷的氧化率,温度对甲烷氧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乙炔作为甲烷的替代性氧化底物可能是其抑制甲烷氧化的原因之一。
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
关键词:乙炔甲烷湿地
中国东南沿海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甲烷动态被引量:12
2012年
采用静态箱法连续2年对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沼泽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沼泽湿地土壤剖面孔隙水溶解性甲烷浓度,并原位系统地测定了短叶茳芏沼泽湿地甲烷产生、甲烷氧化和植物体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整个甲烷代谢过程及其相关环境和植物因子.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甲烷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8月份是甲烷通量高峰期;2008~2009年,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的甲烷通量范围分别是0.19~13.99,0.03~10.63和0.01~17.93mgm-2h-1,平均值分别为1.82,0.98和2.10mgm-2h-1;涨落潮过程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落潮后甲烷通量月平均值稍高于涨潮前,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2008年和2009年沼泽湿地甲烷年通量估算值为21.45和5.99gm-2a-1,其中,涨落潮阶段甲烷通量年估算值仅分别占甲烷年通量估算值的19.8%和8.0%;植物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量占甲烷通量的22.3%~43.9%;涨潮前和落潮后土壤温度对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甲烷通量均影响显著,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仝川姚顺王维奇黄佳芳张林海章文龙曾从盛
关键词:甲烷通量甲烷氧化
潮汐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为阐明湿地土壤理化特征对潮汐的响应,对闽江河口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理化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涨潮前和落潮后土壤理化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②互花米草斑块湿地落潮后的土壤盐度、pH值和Eh与涨潮前的土壤以上指标的相关性高于与潮水以上指标的相关性(p<0.01),短叶茳芏湿地土壤Eh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但盐度、pH值则与潮水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更高(p<0.01);③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盐度、pH值和Eh潮汐敏感性存在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在潮水盐度、pH值和Eh分别为0~3ms/cm、7.0~7.5和负值的情况下对潮汐的响应较为敏感。
高君颖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
关键词:植物入侵潮汐土壤理化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