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文玖

作品数:110 被引量:290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6篇历史地理
  • 5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5篇史学
  • 22篇史学史
  • 21篇中国史
  • 21篇国史
  • 19篇中国史学
  • 14篇中国史学史
  • 13篇朱希祖
  • 9篇中国史学史学...
  • 9篇史学理论
  • 9篇马克思主义史...
  • 8篇经学
  • 7篇史学史研究
  • 6篇中国马克思主...
  • 6篇通史
  • 5篇学科
  • 5篇学术
  • 5篇直书
  • 5篇中国通
  • 5篇中国通史
  • 5篇史学批评

机构

  • 108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08篇周文玖
  • 2篇李玉莉
  • 1篇王记录
  • 1篇张锦鹏
  • 1篇王昌沛
  • 1篇张子侠
  • 1篇瞿林东
  • 1篇马晓娟
  • 1篇王红霞
  • 1篇张立芹

传媒

  • 20篇史学史研究
  • 15篇史学理论与史...
  • 4篇山西师大学报...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河北学刊
  • 3篇齐鲁学刊
  • 3篇回族研究
  • 3篇烟台师范学院...
  • 2篇求是学刊
  • 2篇孔子研究
  • 2篇民族研究
  • 2篇中国史研究动...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史学月刊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高校理论战线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安徽史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名家评介名著的荟萃
2003年
周文玖
关键词: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体例
李大钊1923年武汉讲学史实考述——附李大钊演讲记录
2024年
朱希祖、李大钊1923年到武汉讲学的时间,《朱希祖等北大教授1923年到武汉讲学时间辨正》确定为1923年2月初,而不是11月;但对“绕道上海”拜谒孙中山是发生在去武汉时还是离开武汉后则没有涉及。本文从《钱玄同日记》及李大钊回忆中找到证据,确定该事发生在离开武汉后。李大钊在武汉演讲的“进步的历史观”没有收入《李大钊全集》,笔者在1923年印、已成孤本的《湖北寒假讲演会讲演集》中找到它,经整理和校对,予以刊布。
周文玖
王国维死因再析
2004年
本文列举了关于王国维死因的种种说法,分别是"殉清说"、"殉道说"、"感情性格复杂矛盾说"、"主因诱因说"、"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指出每种说法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学术意义;钩稽了王、罗两家后人对王氏死因的看法,排除了"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用心理分析、文化性格研究等方法研究王氏遗嘱的意蕴,综合当时与王氏密切接触者的描述资料,认为陈寅恪主张的"殉道说"最能准确地揭示王国维自杀的真正原因。这一观点对研究社会大转变时期士人的矛盾心态也富有启示意义。
周文玖马晓娟
关键词:死因
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被引量:18
2007年
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为以后民族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和白寿彝"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周文玖
关键词:中华民族
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理论的构建——从《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被引量:3
2020年
白寿彝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通史编纂,晚年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学术事业予以实施。编纂中国通史,需要"通识"。白寿彝先生的"通识",集中体现在他构建的中国通史理论中。从他主持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之完成,反映了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理论从设想到形成文本的过程。但《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仍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可作为进一步丰富中国通史理论的重要参考。白先生构建的中国通史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具有系统性、民族性等特色。
周文玖
顾炎武的历史变革思想被引量:1
1994年
顾炎武的历史变革思想是其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对此的态度应是“物来而顺应”,按客观规律办事。其基本做法是,正人心,易风俗,尊重人性,以变社会久积之弊。
周文玖
关键词:历史变革《日知录》《周易》社会政治思想尊重人性生员
中国近世历史理论的三次飞跃——从今文经学的复兴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2024年
所谓“近世”,指鸦片战争前后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历史理论,是关于客观历史的理论认识,它与以历史学为对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区别的。为了进行区分,后者被称作“史学理论”。当然,二者也有联系。对于它们的联系,学术界已多有论述,此不赘论。历史理论的核心是历史观,即对历史的原则性解释。本文拟以历史观为中心,考察中国近世历史理论的三次演化。
周文玖
关键词:今文经学史学理论鸦片战争前后唯物史观原则性
通识 专精 信念——瞿林东教授著《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读后
2009年
瞿林东教授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他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又表现出特殊的重视。近十多年来,不断发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长篇大作,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瞿教授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24篇,另选2篇作为附录,结集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以下简称《散论》)。
周文玖
关键词:中国史学唯物史观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被引量:10
2006年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学术关系。
周文玖
关键词:傅斯年
科学地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兼谈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被引量:1
2004年
周文玖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治学方法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