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强

作品数:82 被引量:579H指数:15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3篇天文地球
  • 15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社会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青藏
  • 16篇青藏高原
  • 7篇土地利用
  • 7篇气候
  • 7篇城市
  • 6篇遗址
  • 6篇灾害
  • 5篇东北部
  • 5篇生态
  • 5篇史前
  • 5篇粮食安全
  • 5篇喇家遗址
  • 5篇北部
  • 4篇地理
  • 4篇地震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自然灾害
  • 4篇旅游
  • 3篇地理学
  • 3篇碳排放

机构

  • 78篇青海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西北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青海省气候中...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大庆一中
  • 1篇青海省草原总...
  • 1篇青海省测绘地...
  • 1篇青海省基础地...
  • 1篇青海省国土资...

作者

  • 80篇周强
  • 49篇刘峰贵
  • 29篇陈琼
  • 26篇张海峰
  • 12篇张镱锂
  • 6篇李春花
  • 6篇张玉柱
  • 6篇张忠孝
  • 6篇杨玉含
  • 4篇于斌
  • 4篇刘林山
  • 4篇刘佩
  • 4篇王小梅
  • 4篇吴万贞
  • 4篇费杜秋
  • 3篇罗静
  • 3篇何明花
  • 3篇侯光良
  • 2篇郭永强
  • 2篇罗正霞

传媒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经济地理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人文地理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重庆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青海环境
  • 1篇青海农林科技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需求的区域差异分析
能源供应业、工业、林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气中CO的增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长期累积排放的结果,1900~2005年,全球化石燃料使用引起的历史累计碳排放总数为302.50GtC,约占大气碳排放总量...
刘峰贵杨玉含周强陈琼张海峰
关键词:能源碳排放
文献传递
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都兰县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例分析西部山区县域贫困人口的收入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呈偏态分布,贫困人口的收入虽然已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多数贫困人口的收入处在平均值以下。(2)西部山区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性差异明显,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过高,而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过低。降低转移性收入的占比,减少不稳定的政策性"输血式"的扶贫资金,增加"造血式"扶贫方式的投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收入,是贫困人口完全脱离贫困的途径之一。(3)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影响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收入的主要因素,诸多贫困人口因不良的身体状况以及因丧失劳动力而致贫。对于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健康帮扶,加大民政救助兜底保障的力度,优先安排慈善救助,以帮助其尽快脱离贫困。
马伟东刘峰贵周强陈琼张存桂陈强强
关键词:贫困人口
公元733年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格局重建被引量:7
2017年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以军事屯田为主,共有123屯,估算出屯田总面积为321.13km2;(2)耕地空间分布主要以聚落为中心,以河流为中心线向外扩散,集中分布在湟水干流区域以及黄河河谷区域中的串珠状盆地内,受海拔高度和山地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之当时人口较少,耕地面积有限,全区仅有11.7%的网格有耕地分布;(3)垦殖强度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垦殖率整体偏低,处于农业发展的成长期;全区耕地网格平均垦殖率为9.2%,最高垦殖率仅为18.9%,其中有31.4%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以下,67.6%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15.0%之间,1.0%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达到15.0%~20.0%之间;(4)垦殖强度在行政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鄯州垦殖率较高,平均垦殖率接近13%;廓州垦殖率较低,南部西使地区垦殖率最低。
吴致蕾刘峰贵陈琼周强杨登兴
关键词:耕地
湟水河流域近5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被引量:19
2016年
为了给湟水河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湟水河地区9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降水、积温等气象数据以及干旱、暴雨、干热风、霜冻等灾害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近50年湟水河流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湟水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41℃/10 a;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增幅为0.96 mm/10 a,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6.6 h,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37.3 h/10 a;(2)0℃、10℃的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8.7℃/10 a、77.2℃/10 a,湟水河流域无霜期在94~155天,增幅为4 d/10 a;(3)近50年来,湟水河流域干旱出现站次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91站次/10 a,而暴雨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加,年平均干热风强度指数为15.5,2000s以后干热风明显增强。
刘义花周强鲁延荣李红梅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滑坡堰塞湖形成年代与发展演变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黄河上游史前大洪水与积石峡史前巨型滑坡堰塞湖、及其与中原地区"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关系问题,受到中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黄河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形式问题,成为地学家必须准确回答的前沿性的科学问题.最近七年来,我们在黄河上游循化盆地、积石峡和官亭盆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古滑坡堆积体和堰塞湖厚达37m沉积物的野外宏观特征观测,沉积物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沉积物成因综合分析论证,以及光释光(OSL)技术断代,结果表明积石峡中段狐跳峡巨型滑坡堰塞事件发生在全新世中期(8.25±0.39)ka.巨大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黄河形成了堰塞湖,它并没有发生突然地垮坝溃决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了2600多年.滑坡堰塞坝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堰塞湖逐渐变浅消亡,期间有反复地收缩和扩张变化,最终在全新世中期(5.65±0.21)ka消失,黄河逐渐贯通.也就是说,积石峡古堰塞湖消亡的年代要早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毁灭废弃的年代约1800年.在积石峡堰塞坝体下游的调查,没有发现所谓"堰塞湖溃决大洪水"的沉积物.这说明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演变及其消亡过程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毁灭废弃没有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史前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正确认识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发展演变,准确回答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对于黄河上游"堰塞湖溃决大洪水与大禹治水和夏王朝"关系问题的疑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玉柱张玉柱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周强郭永强周强郑紫星胡迎胡贵明刘涛
关键词:黄河上游大洪水喇家遗址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高原河谷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张海峰李春花周强陈琼高丽文刘元梅李明
该成果在GIS技术及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西宁市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体系,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提出了西宁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构建了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测算指...
关键词:
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本文在对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战略构想。
刘峰贵王锋张海峰周强陈琼李春花
关键词:青藏高原旅游文化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陈琼周强梁生甫罗正霞
关键词:主城区土地利用
清代河湟谷地农业灌溉水渠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016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清代河湟谷地农业开发与灌溉水渠体系已基本完善,了解和研究清代河湟谷地农业灌溉水渠对理解河湟谷地人类活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演变具有现实意义。在利用文献资料重建河湟谷地灌溉水渠的基础上,分析表明:河湟谷地灌溉水渠总体呈现出不平衡且集中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湟水流域数量多且集中分布,黄河流域相对数量少、且分散分布;空间分布上72.22%的灌溉水渠集中分布在海拔2 100~2 700m,94.84%分布在中海拔冲积洪积平原、中高海拔中起伏山地、中高海拔黄土梁峁、中高海拔洪积平原,且97.62%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2km的范围内,认为清代河湟谷地灌溉水渠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较高。
罗仲朋刘峰贵陈琼周强沈彦俊
关键词:清代
湟水上游农户对自然灾害的感知及响应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日益加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湟水流域是青海省主要的农牧交错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河谷地区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本文选择湟水上游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村对其农户进行了调查,通过对340份问卷进行分析发现:(1)冰雹、干旱、虫灾、低温冷害等四种灾害是湟水谷地上游农户感知到的近十年以来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虫灾是农户感知最为强烈的以往不常见的灾种.(2)在湟水上游,随着海拔的升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增大.(3)农户为了防灾而做出更换作物品种而做出的选择在空间上呈现出:距离城镇越近,不假思索直接采用的比例越高;距离城镇越远,在选择上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
马伟东刘峰贵陈琼周强
关键词:自然灾害感知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