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兵

作品数:55 被引量:81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政治法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1篇气候
  • 15篇降水
  • 13篇环流
  • 10篇气象
  • 8篇天气气候
  • 7篇环流异常
  • 7篇季风
  • 7篇大气环流
  • 6篇灾害
  • 6篇天气气候事件
  • 6篇气候事件
  • 6篇气温
  • 6篇夏季
  • 5篇中国气候
  • 5篇气候特征
  • 5篇气象灾害
  • 5篇梅雨
  • 5篇拉尼娜
  • 4篇汛期
  • 4篇研究员

机构

  • 50篇中国气象局国...
  • 1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上海区域气候...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5篇周兵
  • 8篇柳艳菊
  • 7篇胡景高
  • 7篇孙丞虎
  • 7篇王朋岭
  • 6篇钟海玲
  • 6篇王东阡
  • 5篇司东
  • 5篇王遵娅
  • 5篇王艳姣
  • 5篇朱晓金
  • 4篇王启祎
  • 4篇朱伟军
  • 4篇李莹
  • 4篇王有民
  • 4篇郭艳君
  • 4篇赵珊珊
  • 3篇蔡雯悦
  • 3篇龚志强
  • 3篇叶殿秀

传媒

  • 22篇气象
  • 6篇气象科技合作...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知识就是力量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知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减灾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应急管理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被引量:9
2014年
2013年,全球气温持续偏高,与2007年并列为第六个最暖年份,其中气温异常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北部以及欧亚大陆的大部地区。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维持弱冷水状态,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记录中最低水平之一,而南极海冰范围则创历史新高。受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海洋和海冰等外强迫因子的共同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年初寒流和暴风雪袭卷亚洲、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洲,澳大利亚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6—9月中欧、亚洲和北美洲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的袭击,期间北半球大部地区则发生了极端高温天气;6月以来多个强台风袭击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洲东海岸。分析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上述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而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全球升温的过程中,伴随着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增大,致使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增加,这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异常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条件。
王艳姣高蓓周兵姜彤龚志强司东
关键词:暴风雪洪涝高温热带气旋
赴挪威参加北欧海科学考察总结
2017年
1概况及背景 2017年5月28日至6月29日,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北极海冰减退引起的北极放大机理与全球气候效应”和中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资助下,来自中国海洋大学(11人)、国家气候中心(1人)和上海海洋大学(4人)的16位科考队员赴挪威特罗姆瑟市,由这里搭乘STALBAS号科考船执行为期3周的北欧海大洋科考任务。调查区域涉及挪威海、
周兵
关键词:北极海冰气候效应
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化特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移动与东亚季风及季风雨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是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副热带高压脊线随着季节北进、南撤现象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最显著特征,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移动...
张静周兵朱伟军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突变
文献传递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被引量:25
2015年
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侯威邹旭凯王朋岭叶殿秀周兵黄大鹏李莹赵琳王有民朱晓金赵珊珊王阳钟海玲
关键词:降水气温气象灾害
2014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2014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3/2014年冬季,极涡偏向西半球,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均偏弱,导致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高。受冬季风强度季节内变化影响,前冬暖、后冬冷。2014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4月以来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正位相维持发展,受暖海温外强迫影响,夏、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南,主汛期我国东部降水呈"北少南多"型异常分布。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偏晚,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有利于我国东部主汛期雨带偏南,江南梅雨区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区梅雨量偏多,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少。
王朋岭周兵柳艳菊李清泉王东阡
关键词:厄尔尼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气候异常
2014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被引量:14
2015年
2014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持续偏高,比1961—1990年平均值偏高0.57℃左右,是自1850年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维持暖水状态,全球平均海表面温度突破历史纪录;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记录中最低水平之一,而南极海冰范围再创历史新高。受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海洋和海冰等外强迫因子的共同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尤其是,2014年1—4月美国西南大部降水偏少20%~60%,平均降水量为198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干旱发展并持续,部分地区干旱严重;6月上、中旬,印度平均气温31.2℃,较常年同期偏高1.2℃,局部偏高4℃以上,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印度首都新德里8日最高气温达47.8℃,创该市62年来最高记录。进一步研究发现,1—4月,美国西南部地区持续处于高空脊的控制下,来自东北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输送严重不足是导致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印度夏季风北推进程滞缓和高压脊的持续控制是造成6月印度高温的主要原因。
李清泉王安乾周兵柳艳菊孙丞虎王东阡王朋岭
关键词:暴风雪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干旱热带气旋
Rossby波列传播效应在梅汛期强降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1981-2010年30年梅汛期(6-7月)46个代表站的逐日实测降雨量和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归纳出强降雨天气气候特征;通过对大量历史个例的总结,对影响江淮流域强降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850hPa风场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强降雨的概念模型和中期预报着眼点。针对近30年来出现的10次长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分析,得出Rossby波列自西向东明显传播将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Rossby波能量的下游效应可为中期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王秀文李勇周兵
关键词:梅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
南亚高压特征参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除脊线外南亚高压面积、强度、东脊点位置和中心位置都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偏相关显示,当南亚高压面积不变时,东脊点位置与高压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偏相关性。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长江流域中游、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华南夏季降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较其他各指数而言,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与全国夏季降水相关性更好。滑动相关分析显示,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转折,由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负相关转变为70年代以后的正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为研究和预测江淮地区的降水异常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信号。
胡景高周兵陶丽
关键词:夏季降水
2016年和199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物理机制对比分析被引量:40
2017年
利用多种大气环流、海表温度、积雪面积等数据,并利用个例对比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2016年汛期(5—8月)中国旱、涝特征及与1998年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了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1)2016年汛期中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各有一支多雨带。与1998年相比,这两年南方多雨带均位于长江流域,梅雨雨量均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但梅雨季节进程有显著差异,1998年发生典型的"二度梅",而2016年梅雨结束后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主要降水区移至北方。(2)2016年5—7月乌拉尔山高压脊明显偏弱,而1998年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这与北大西洋海温距平在这两年前冬至春季几乎完全相反的分布型密切相关。(3)这两年5—7月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环流较为相似,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偏弱,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通量均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异常辐合区,这主要是受到了前期相似的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均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偏暖模态。(4)这两年8月环流形势有显著差异,2016年8月副热带高压断裂,西段与大陆高压结合持续控制中国东部上空,夏季风迅速转强,长江流域高温少雨。而1998年8月夏季风进一步减弱,长江流域发生"二度梅"。2016年8月MJO异常活跃并长时间维持在西太平洋地区,激发频繁的热带气旋活动,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转折有重要作用。而1998年8月MJO主要活跃在印度洋地区,使得副高持续前期偏强的特征。除海洋和上述环流差异外,2016年前冬至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冷源热力效应远不及1998年强,这可能是导致2016年夏季风偏弱的程度不及1998年,而2016年汛期华北降水较1998年偏多的原因之一。
袁媛高辉李维京柳艳菊陈丽娟周兵丁一汇
关键词:汛期降水高原积雪MJO
赴马来西亚参加第11届东盟(ASEAN)区域气候展望论坛总结
2019年
2018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周兵首席研究员应马来西亚气象局局长Alui Bahai先生的邀请,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第11届东盟(ASEAN)区域气候展望论坛。
周兵
关键词:气候展望研究员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