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如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超越他者,成为主体——对十七年红色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一种现象学考察
- 从被主流话语支配性地指派为需要改造者——小资产阶级开始,知识分子不但在现实中丧失了话语权,伴随而来的,在文学叙事中也是作为历史主体(无产阶级)的他者被表述。为了祛除旧我,摆脱受威胁的身份,寻求新形势下安全的身份归属和角色...
- 吴国如
-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话语权文学叙事角色定位身份转换
- 超越他者,成为主体
- 从被主流话语支配性地指派为需要改造者——小资产阶级开始,知识分子不但在现实中丧失了话语权,伴随而来的,在文学叙事中也是作为历史主体(无产阶级)的他者被表述。为了祛除旧我,摆脱受威胁的身份,寻求新形势下安全的身份归属和角色...
- 吴国如
- 关键词:知识分子他者叙事
- 文献传递
- 80年代散文化寻根小说的道和之美
- 2007年
- 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一大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散文化寻根小说,深刻地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精神——尤其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超脱的审美化艺术人生,体现了道家“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
- 吴国如
- 关键词:散文化寻根小说
- 以和为美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小说,虽旨归于从文化中寻根,但它们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展开。在此之中,汪曾祺、钟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一大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作家,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发,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创作了一批...
- 吴国如
- 关键词:以和为美意象白描意境
- 通往另一种民族英雄神话——以《艳阳天》为中心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 2010年
- 塑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作家们自觉的创作追求。在强大的意识形态规约下,复杂暧昧的民间英雄一步步地沦为不情愿的反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注定要强势崛起,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关照下,这一"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神话的另一再造之途。
- 吴国如
- 关键词:权力话语反英雄
- 论“17年”知识分子叙事的启蒙话语及其艺术张力被引量:1
- 2014年
-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通过塑造与自身具有同构性质的知识分子形象来演绎和论证知识分子改造的时代主题,籍此凸显进而实现自身急切的工农兵身份转变的政治意图,是"17年"作家普遍的创作诉求。但在实际过程中,其创作仍然草蛇灰线般延续着五四启蒙思想,从而与追求本质真实的主流话语叙事规范发生龃龉。"17年"知识分子叙事整体性艺术张力就此产生,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阐释空间,在讲述话语的时代令人耳目一新。
- 吴国如
- 关键词:知识分子叙事启蒙话语审美
- 权力虐恋场上的假面狂欢——解读李洱《石榴树上结樱桃》被引量:1
- 2010年
- 《花腔》之后,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荒诞性叙事表象之下,作品以春秋笔法展示着现代人在权力虐恋场上的假面狂欢,通过现代性叙事伦理,微言大义地表达了对良知、正义、理性、道德、责任、伦理、秩序和个人生命感觉的诉求,以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显示了对现代性境遇下人的存在状况的独特认识和批判性思考。
- 吴国如
- 关键词:虐恋狂欢虚无拯救
-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叙事转型论被引量:3
- 2015年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受延安整风运动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延安小说知识分子书写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艰难蜕变。仔细研读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前期的如丁玲的《在医院中》、莫耶的《丽萍的烦恼》、舒群的《快乐的人》等,
- 吴国如
- 关键词:知识分子延安时期叙事转型延安整风运动《在医院中》
- 打捞历史的文学碎片与寻找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江西文学史》的学术品格谈江西文学地理学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区域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逼近历史情境,挖掘文学发展演变中复杂的历史脉络。《江西文学史》抓住了江西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多种脉络交织的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文学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文学史图景,打捞着历史的文学碎片,寻找着江西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展现了江西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从而揭示了江西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与审美形态。
- 龚奎林吴国如
- 关键词:区域文化
- 传统文化的镜像重构——现代性视野下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
- 2017年
- 电影《白鹿原》运用多重镜语对历史进行了有别于原著的重新叙述,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审视,凸显出文化变革的现代性追求。从人物塑造、结构安排、情节设置、文化理想和美学追求等多个层面比较电影和原著就会发现,编导在兼顾原著本身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儒家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原著进行了多方面意味深长的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
- 吴国如
-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