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彦霖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文艺
  • 3篇文艺复兴
  • 3篇抗战文学
  • 3篇《文艺复兴》
  • 2篇引力
  • 2篇审美
  • 1篇代文
  • 1篇新感觉
  • 1篇新感觉派
  • 1篇新感觉派作家
  • 1篇心灵
  • 1篇心态
  • 1篇张伯苓
  • 1篇知识分子
  • 1篇指向
  • 1篇儒士
  • 1篇山河
  • 1篇审美取向
  • 1篇史剧

机构

  • 9篇南开大学

作者

  • 9篇吕彦霖
  • 3篇耿传明

传媒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群言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四塞山河护国魂” ——抗战文学中的“衡阳书写”
2016年
囿于复杂历史因素的限制,以正面战场为书写对象的抗战文学作为抗战文学整体架构中的重要部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忽视又妨碍了我们穿过历史长河去构建抗战文学的整体样貌,进而感知抗战的血与火所熔铸出的历史真谛.因此,正面战场的抗战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梳理,对完善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具有特殊的价值.本文试图以抗战重镇衡阳为地理坐标,以震惊世界的衡阳保卫战为重点,分别从中美空军形象,衡阳守军群像,富于悲剧性的抗战名将方先觉,衡阳抗战展现出的“孤城奋战”精神四个向度勾勒抗战文学的“衡阳书写”的样态,以期还原衡阳抗战所展现出的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吕彦霖
关键词:抗战文学
史料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新文学广告——以《文艺复兴》杂志为中心
2016年
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影响文学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媒介,新文学广告,尤其是重要刊物的新文学广告,无疑是感知与还原其所处时期"文学生态图景"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论文选取抗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复兴》杂志,从史料与审美角度对广告文本进行观照,并对该杂志广告位置与内容之关系及作家的广告"专辑"进行解析。附录统计了《文艺复兴》文学作品出版情况及其价格变动,以期更直观地展示抗战后的社会文学生态景观。
吕彦霖
关键词:《文艺复兴》史料性
试论1940年代后期“中间”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与心态转换——以《文艺复兴》杂志为中心被引量:3
2018年
抗战后至新中国成立的四年间,可说是天地玄黄、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在此期间,不同知识群体将自身的政治想象投射于文学艺术之上,呈现出迥然有别的审美取向。在诸种样态之中,学界对在各种论争中始终秉持"中间"姿态的自由知识分子的观照相对薄弱。本文试图以《文艺复兴》杂志为中心,通过呈现其在鲁迅纪念活动中的独特话语表述,梳理杂志书评、补白、编余中的艺术趣味与价值偏好,审视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反思,解析其所秉持的"兼容与持守"并重姿态的动因及其最终崩解,考察其审美取向及其转向,并结合刊物同人所遭逢的特殊历史情境,发掘其背后的内在精神指向。
吕彦霖
关键词:自由知识分子《文艺复兴》审美取向
“遽变”亲历者的心灵速写——试论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语境与心态
2014年
勾勒了"魔都"上海面影的新感觉派,不仅为中国都市文学贡献了诸多创作实绩和摹写范例,也为表达"现代性"在中国都市人群内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标本。作为异己力量的"现代性"造成的城市外观和市民体验结构的双重"遽变",塑造了新感觉派作家独特的创作语境及心态。他们的文字正是自身作为亲历者的心灵速写。
吕彦霖
关键词:新感觉派创作语境创作心态
西学路径 儒士精神——纪念张伯苓诞辰140周年
2016年
作为至今影响深远的南开教育体系的创建者,张伯苓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他不畏艰辛、奋发办学的人生经历,更成为激励一代代教育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张伯苓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理念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耿传明吕彦霖
关键词:精神财富张伯苓西学儒士现代教育史
“孤岛”烽火思南明——从柳亚子与阿英关于《杨娥传》的分歧看两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抗战时期"孤岛"上海特殊的历史情境,激发起作家从南明抗清史中汲取民族救亡图存精神力量的热情,由此造就了"孤岛"历史剧,尤其是南明史剧的繁荣。柳亚子与"南明史剧"三部曲创作者阿英的交往,始于去信与他讨论《碧血花》的剧本写作,一度关系非常亲密,却因之后对《杨娥传》的不同创作构想走向疏远。造成这种疏远的主要原因,是"代际"文化心理不同所造成的两人在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阿英力图以人民史观考察南明史,以"主动性介入"的姿态,表现普通民众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热情,在创作方法上认同忠实于历史的现实主义;而停留于传统英雄史观的柳亚子,延续的是《桃花扇》式的"颂美"、抒情传统,倾向于以对殉国"烈女"的颂扬来寄寓自己的亡国哀思、时代感喟,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自况和移情,表现出将历史道德化、传奇化、抒情化的倾向。这种分歧,表现出两代作家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和变化,也揭示出现代文学传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耿传明吕彦霖
关键词:柳亚子阿英
抗战文学“时段性”品格的生成、意义及其突破——以《文艺复兴》杂志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抗战造就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赋予了抗战文学独特的"时段性"品格。民族国家的现实需求、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与道德担当、政党政治对文学生产的介入是该品格生成的主要原因。姚蓬子于1940年11月以《抗战文艺》杂志名义召开的《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座谈会,无疑是代表着对已有局限的最深入反思,指出了抗战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以创作形式对抗战文学"时段性"品格局限的突破,则在其后的《文艺复兴》杂志中的三个长篇小说《寒夜》《围城》《引力》中得到集中呈现。
吕彦霖
关键词:抗战文学《文艺复兴》《寒夜》《围城》
抗战语境下民族心灵的别样书写——论李广田的《引力》
2014年
李广田的《引力》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抗战小说,在国内被长期忽视却又为国外特别是日本文学界所推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这与该作品虽取材于抗战生活、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抗战文学"模式相比而表现出来的某种差异与偏离及个性化的审美追求相关,突出表现为小说对私人经验的倚重,对凡俗、琐碎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内在心灵世界的展示。小说展现了一种个人与时代、日常生活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汇与互动,富有深度地揭示了抗战给个人带来的精神"蜕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
耿传明吕彦霖
关键词:抗战文学民族心灵
民国文学“热”的“冷”辨析——关于“民国文学”命名问题的反思被引量:1
2018年
“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日益成熟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研究困境是“民国文学”概念生发的土壤,而“民国文学”也因为其自身的方法论意义与可能性想象成为学界注目的焦点.然而透过纷繁于前的种种解说,可以发现“民国文学”并非如其倡议者所期许的那般,是一个秉持价值中立原则,兼具清晰边缘与多元内在的理想化时间容器。
吕彦霖
关键词:民国文学价值中立原则现代文学方法论理想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