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忠
- 作品数:42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全域旅游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被引量:2
- 2019年
- 我是第一次来宁夏,宁夏是个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旅游种类齐全,不仅有多样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地。有1500多年历史的固原须弥山石窟是现存的重要的北周石窟之一;中卫的高庙是始建于明代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在这里可以感受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是建于西夏时期的实心喇嘛式实心塔群。
- 刘显忠
- 关键词:民族特色旅游历史文化底蕴须弥山石窟红色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
-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的目标与结果
- 2022年
-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大背景下苏联“解冻”时期美苏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古巴导弹危机中,既有意识形态对抗、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也有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既是要保卫古巴、保卫古巴社会主义成果,也是要摆脱美苏对抗加剧背景下的自身安全困境,达到与美国战略平衡的进攻性措施。就结果来看,苏联基本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的。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双方都切实感到了核战争、核毁灭的威胁,两国领导人开始更加认真地考虑军控问题。
- 刘显忠
- 关键词:冷战古巴导弹危机
- 当代俄罗斯史学界研究苏联民族关系史的特点
- 2014年
- 历史研究是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在苏联解体后俄国的苏联史研究中表现非常明显。本文仅谈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变化。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变化,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就出现了。不过改革之初的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
- 刘显忠
- 关键词:民族关系史苏联史史学界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历史研究
- 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斯大林问题的一些新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而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其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最近几年来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本人及斯大林时期的一些新研究和新评价作一综述,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斯大林的认识。
- 刘显忠
- 关键词:俄罗斯学者斯大林问题
- 赫鲁晓夫在民族关系领域的“解冻”及其效果——关于给被强迁民族平反及扩大民族共和国权力的评析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二战时被强迁的民族平反及扩大民族共和国权力是赫鲁晓夫时期"解冻"的重要内容。但赫鲁晓夫的这些举措并未解决已有民族问题,反而使民族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引起了新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强化了地方民族主义倾向。赫鲁晓夫在民族领域纠偏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并没有认识到苏联民族问题的本质,加之他把批斯大林作为权力斗争的手段,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导致改革的路径和方式存在问题。
- 刘显忠
- 关键词:赫鲁晓夫民族问题民族关系
- 俄国及苏联语言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被引量:5
- 2020年
- 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本文较系统地梳理了帝俄及苏联时期语言政策在宪法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变化。文章认为,无论在帝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俄语地位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强化。俄语地位的强化既有政策导向的因素,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结果。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从国家层面要求每一个人除本民族语言外还要懂得民族间交往的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有利于民族自身的发展。
- 刘显忠
- 关键词:语言政策民族问题
- 以苏为鉴,吸取教训——读高放《苏联兴亡通鉴》有感
- 2013年
- 高放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共运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名专家,年届耄耋,仍不断钻研思考,笔耕不辍,经常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近年来,高放先生陆续推出几种个人专题文集,《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近56万字,凝聚着高放教授60年跟踪研究苏联问题的心血。从书中可以看到他研究苏联问题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他对苏联兴亡之道的独到分析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 刘显忠
- 关键词:苏联兴亡以苏为鉴科学社会主义苏联问题国际共运史
- 俄国1917年革命和内战期间各种势力在乌克兰的角逐及结果被引量:1
- 2023年
- 乌克兰历史文化复杂,乌克兰三次争取独立的历史都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相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革命及俄国内战导致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乌克兰提供了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自己国家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乌克兰地区各种势力的不同要求,各种力量在乌克兰地区激烈博弈,最后布尔什维克取胜。一战前乌克兰地区分属于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两国,一战后,则分属于四个国家: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的大部分,波兰获得了加利西亚和从前曾属于俄国的沃伦部分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喀尔巴阡罗斯,罗马尼亚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当时与俄罗斯及乌克兰问题利益相关的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也对乌克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研究俄国革命及内战期间乌克兰地区各种力量的争夺,对理解和认识当今俄乌冲突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 刘显忠
- 过渡时期俄罗斯史学的发展变化(1991—2006)
- 2024年
- 苏联解体后,受俄罗斯国家制度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剧变后的俄罗斯的历史学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俄罗斯史学经历了短暂的自由主义史学时期及随后的转型期,大体于2007年进入稳定守成时期。通过阐释分析过渡时期俄罗斯史学状况、史学观念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历史评价的变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政治变动条件下俄罗斯历史研究与政治的关系。
- 刘显忠
-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
- 战后初年苏联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及其产生原因被引量:2
- 2003年
- 集体农庄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的新的土地占有和使用形式。但是随着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和国内环境的变化,苏联农民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集体农庄情绪。战后初年在苏联农民中出现反集体农庄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农民目睹了更好的农业组织形式,进一步认识到了集体农庄制的弊端;其次是战后初年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加重;第三就是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
- 刘显忠
- 关键词:集体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