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民
- 作品数:71 被引量:45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畜粪分解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为了解家畜粪分解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采用堆置于地表和埋入地下2种处理,以碱液吸收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马粪、牛粪和羊粪分解过程中的呼吸速率.结果表明:3种鲜家畜粪呼吸速率的大小次序为马粪>羊粪>牛粪;在分解过程中,3种家畜粪的呼吸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鲜粪埋入地下处理时,呼吸速率较堆置于地面处理下降平缓且高.在自然环境下,家畜粪呼吸速率主要受水分、组成特征和温度的影响.
- 乌云刘新民
- 关键词:内蒙古典型草原家畜粪便
- 嗡蜣螂属Onthophagus十二种蜣螂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对嗡蜣螂属Onthophagus12种蜣螂的线粒体COI基因3’端部分序列(731bp)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01序列的变异位点213个,简约信息位点167个。碱基替代主要发生在第3位点(64次),占替代总数的83.12%。除掘嗡蜣螂0.fodiens与婪嗡蜣螂0.1enzi小于2%外,其余种问遗传距离在8.1%~15.8%之间,种内遗传距离为0~0.2%。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序列多样性(Pi)分别为0.944±0.030和0.105184-0.0045。滑动窗口分析表明,可变位点频率在240~290bp、675bp附近较高。NJ树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外群代表种分化最早,种间聚成一分支,种内个体优先聚集种下。本文认为COl基因适合作为嗡蜣螂属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
- 李蓓郭晓华刘广纯刘新民
-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
- 内蒙古草原带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48
- 1999年
- 传统通用的土壤动物的分离方法困惑着草原、荒漠、沙地土壤动物的研究,土壤动物分离盒的使用解决了漏沙、漏土的难题。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与分布特征在草原带具有代表性;不同类型的草原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密度、优势类群、生物量有各自的特异性。各优势类群,尤其鞘翅目昆虫、线蚓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草场退化的生物指标;对17种拟步甲科昆虫在荒漠化草原、退化草原、典型草原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认为也可作为草原退化的生物指标。天然与实验放牧条件下,随牧压加强土壤动物各综合多样性指数与牧压呈负关联,出现优势类群单调与多样性、均匀性、种的丰富度降低的趋势,但密度、生物量降低不明显。定量放牧(4~8只羊/hm2)与自然放牧(轻中牧压)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似。火生态因子对表聚性及地表自由生活的土壤动物直接致死作用明显,间接影响线蚓及鞘翅类等土壤动物密度;火烧后膜翅类、鞘翅类恢复较快、螨类则较慢;小面积火烧后经竞争新空间约3年可形成新的动态平衡。
- 刘永江刘新民郭砺郭砺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学
- 不同牧压梯度上草原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被引量:9
- 1994年
- 在放牧强度呈梯级增强的情况下,研究了牧压对羊草草原(leymus chinense)和大针茅草原(stipa grandis)两个生物群落系列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姬蚯蚓和膜翅类及鞘翅类的数量动态可作为监测草场退化的生物指标。
- 刘新民乾德门乌宁刘永江
- 关键词:趋同
- 皇甫川流域蛴螬群落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
- 2017年
- 指出了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对皇甫川流域内水土流失起到了明显控制作用,探究不同生物类群对各种人工植被建立的响应是评价其稳定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并可以为人工植被的管理提供参考。2007年9月~2008年9月,采用土壤样方法采集蛴螬标本,以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植被、耕作农田和天然草地为研究样地,分析了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水土治理方式对蛴螬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蛴螬578头,隶属于2科6属7种。其中,优势种为东方绢金龟和毛缺鳃金龟。不同人工植被中蛴螬群落的个体数和多样性均较农田提高,人工林地中提高尤为明显;两种优势蛴螬夏季发生程度高于春季和秋季(P<0.05)。可以认为,皇甫川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人工林地种植对蛴螬群落多度和多样性的维持较为有益,人工植被的管理中应该特别注意人工杨树林中两种优势蛴螬发生的监测和防治。
- 李佳艺王润润刘新民
-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蛴螬群落特征
- 大针茅草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蛴螬(Scarabaeoidea lavrvae)群落特征研究
- 该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大针茅草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蛴螬的群落组成特征、主要群群的空间分布及种间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考察了放牧扰动对蛴螬群落的影响,并对不同生境类型中蛴螬群落的特征做了比较研究.
- 刘新民
- 关键词:群落多样性
- 文献传递
- 放牧强度、火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 1996年
- 内蒙古草原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垂直分布以土壤表层(0—10cm)为主,火烧和放牧均导致土壤表层中土壤动物密度大幅度波动,放牧致使土壤动物密度成总的下降趋势,但在中度、轻度放牧时,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土壤昆虫(soil insects)螨类(Acarina)对火烧比较敏感,火烧的直接作用导致其在表层土壤中密度的明显下降,缘虫类(Nematoda)、对火烧的直接作用较不敏感;火烧后,土壤昆虫、线虫类垂直分布恢复较快,螨类则恢复较慢,火烧对某些草原害虫,如蝗虫(Locustidae)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而,中轻度放牧,人为控制的适当程度的火烧可以作为草场经营管理的手段。
- 刘新民乾德门刘永江
-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放牧强度土壤动物
- 放牧和刈割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采用连续3年全季节放牧、3种季节性轮牧、秋季刈割和不利用对照6种处理,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调查在春、夏和秋3个季节进行,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97只,隶属于2门4纲11目,49个类群.结果表明:全季节放牧导致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降低;而刈割的影响相对较轻,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甚至有提高趋势.3种季节性轮牧处理中,夏季和秋季放牧2次处理对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指标的负面影响较轻.刈割管理对退化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较为有利;夏季和秋季放牧2次处理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负面影响较轻,是较理想的草地可持续管理措施.
- 刘霞赵东程建伟陈海燕刘新民宝音陶格涛李永宏
- 关键词:温带草原放牧制度刈割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
- 大针茅草原蛴螬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主体植被类型———大针茅 (Stipagrandis)草原中 ,有蛴螬 4科 9种 .构成大针茅草原蛴螬群落的 4个科中 ,以鳃金龟科种类数、个体数为最多 ,主要种群的重要值排序为黑皱鳃金龟、东方绢金龟、马铃薯鳃金龟及弓斑常丽金龟 .几种蛴螬在发生上大致呈 3种类型 :春季和秋季大量发生 ,如东方绢金龟 ;一年中密度波动较小 ,如弓斑常丽金龟 ;秋季大量发生 ,如黑皱鳃金龟和马铃薯鳃金龟 .大针茅草原蛴螬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在于秋季群落多样性和物种的丰度较高 ,而夏季相对较低 .春季蛴螬群落种群丰度较高 ,但群落结构相对较单调 .
- 刘新民乌宁
- 关键词:大针茅草原生物多样性
- 氮沉降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了解氮沉降增加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响应特征,是研发草原可持续管理措施的基础。目前内蒙古典型草原有关氮沉降增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而对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5年的养分添加实验,研究了地表节肢动物对不同氮添加(N_0、N_(2.5)、N_5、N_(10))处理的响应,并分析了4种氮添加处理下地表节肢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输入增加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没有显著降低(P>0.05),群落多度也没有显著增加(P>0.05),仅在低氮处理下,群落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不同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对各水平N添加的响应均不太敏感,捕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功能群动物的生物量对N添加都没有显著响应(P>0.05),仅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在低氮和高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回归分析表明,植食性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主要受植物叶氮含量显著影响(P<0.05),而腐食性节肢动物的多度、生物量和类群数受土壤有机碳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温带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对氮添加的响应受其食物来源影响,明显滞后于植物群落;不同功能群对氮添加有不同响应形式,是群落水平响应较弱的主要原因。
- 程建伟刘新民郝百惠张芯毓张宇平马文红
- 关键词:氮沉降群落结构功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