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基于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评估
- 2024年
-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共生法”可以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孢子浓度10^(7)/mL为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的最佳感染浓度。观察终点时,白化株组存活率低于色素株组、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色素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11,P=0.013;色素恢复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37,P=0.010),而色素株组与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白化株相比,皮炎外瓶霉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可吸引更多大蜡螟血细胞聚集,形成更大的感染性结节。结论 在蜡螟感染模型中,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表现出比色素株更强的致病力,恢复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可以逆转白化株致病力。
- 刘应辉刘应辉谢振谋刘红芳席丽艳
- 关键词:黑色素大蜡螟致病力
-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8年
-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是一种温度双相性致病真菌,原名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深部真菌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以南方地区多见,该病与HIV/AIDS的流行有高度相关性。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发病隐匿,病死率高,但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动物模型能够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等研究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本文综述了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几种新型的动物模型进行了探讨。
- 贺莉雅黄晓雯刘应辉陈志文陈志文
- 关键词:动物模型大蜡螟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
- 皮肤利什曼病
- 2015年
- 患者,男,36岁,伊拉克人。 主诉:左侧肢体结节、破溃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被“蚊虫”叮咬后,于左侧肩背部、左上肢、左下肢逐渐出现丘疹、结节,部分出现破溃,有脓液流出,无疼痛或瘙痒,于当地医院行组织液涂片检查发现利士曼小体,未予治疗。因来我国做外贸生意,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自起病以来,患者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 马坚池刘应辉席丽艳
- 关键词:皮肤利什曼病
- 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3例病原学鉴定及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对3例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进行病原学鉴定及临床分析。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取患者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及CBS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温度实验37℃生长,38℃不生长。0.01%,0.05%和0.1%放线菌酮均能耐受。经序列分析与GenBank及CBS数据库中Fonsecaea monophora的ITS区进行同源性比对,其同源性高。结合3例患者组织病理、真菌学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确诊后经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6~8周后以200mg,1次/d维持治疗,或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逐渐消退。结论Fonsecaea monophora与裴氏着色霉相似,可引起皮肤着色性芽生菌病,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 周欣刘玉梅高爱莉龚业青黎晓东刘应辉
- 关键词:着色芽生菌病RDNAITS序列
- p38MAPK和ERK1/2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内马尔尼菲青霉生存的影响
- 目的 马尔尼菲青霉常寄生在巨噬细胞内,严重威胁免疫受损者的健康.为了阐明相关的机制,我们研究了p38MAPK和ERK1/2信号通路对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吞噬溶酶体的成熟和菌的生存的影响.
- 陈仁琼李希清鲁莎马团黄晓雯刘应辉席丽艳
- 甲真菌病与非真菌性甲病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14年
-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甲的外形损害和色泽改变。其治疗方案与非真菌性甲病治疗方案迥异。如对非真菌性甲病认识不足,则容易简单地将甲损害等同于甲真菌病从而导致误诊,因此鉴别两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两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 何娅刘应辉张静冯娇席丽艳
- 关键词:甲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