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庆国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统计分析
  • 3篇鸟类
  • 2篇胸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动物群
  • 1篇多样性
  • 1篇学术界
  • 1篇有孔虫
  • 1篇有孔虫动物群
  • 1篇早白垩世
  • 1篇战争
  • 1篇中二叠世
  • 1篇生物群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家
  • 1篇庞然大物
  • 1篇平息
  • 1篇栖霞组
  • 1篇禽类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自然博物...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作者

  • 7篇刘庆国
  • 2篇张玉光
  • 1篇施贵军
  • 1篇刘迪
  • 1篇李志恒
  • 1篇董丽萍
  • 1篇王超
  • 1篇李岩

传媒

  • 1篇野生动物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化石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滇东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Globivalvulina有孔虫动物群被引量:3
2009年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施贵军董丽萍刘庆国王超
关键词:有孔虫分异度栖霞组茅口组
燕鸟(Yanornis)新材料、形态的补充研究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刘庆国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系统发育分析
庞然大物消失后仍未平息的战争
2008年
刘庆国
关键词:战争古生物学家学术界地质学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发现的全新世猛禽类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记述了1997年在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发掘过程中首次在这里发现的全新世猛禽类标本,通过分类学的对比研究,这些标本被鉴定为苍鹰左尺骨、雕右跗跖骨和雕鸮右跗跖骨。这在先前陕西境内其他一些遗址中猛禽类的发现记载是少有的。它为研究泉护村遗址的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和推测遗址中出现的以猛禽类为题材的陶鸮鼎、隼形陶饰、陶器上出现的彩绘鸟纹提供了实物参考,并成为进一步了解全新世时期古人生活特点的依据。
张玉光王炜林胡松梅田晓阳刘庆国
关键词:猛禽类全新世
鹦形目鸟类胸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鸟类胸骨的形态结构不仅是区分鸟类类型的主要特征,也是判断鸟类飞行等功能的重要依据。鹦形目鸟类作为攀禽中的一部分,其胸骨在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特性,如胸骨较宽,喙突相对发育,龙骨突较高,其背棘呈似刀状,龙骨突的前端尚未与锁骨发生愈合,最为显著的相似特征是胸骨后侧缘的凹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简化,后缘凹口对称位于后缘外侧,并愈合为2个封闭的不规则圆孔。此外,文中还对11科35件鸟类胸骨的变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认为根据胸骨的长度(L)、宽度(W)分别与龙骨突高度(H)的比值(L/H、W/H)可以有效判断不同鸟类的生态习性。综合上述对鸟类胸骨形态学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鹦形目鸟类特有的胸骨后侧缘凹口的愈合简化以及胸骨变量比值的大小表明了它们不是善飞的鸟类,而是以攀缘为主生活的鸟类。
张玉光李志恒刘庆国
关键词:鹦形目胸骨统计分析
鸟类胸骨的形态结构多样性及其与飞行能力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其胸骨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还与鸟类的飞行能力强弱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胸骨形态学特征差异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鸟类胸骨的前侧突、后侧突的排列方式以及后缘凹口的形态是判断其生态习性的有效形态标志。此外,当胸骨深度加大,且胸骨宽度不断加长的鸟类其飞行能力也加强;反之,胸骨的长度加长,深度、宽度渐小的鸟类,其飞行能力较弱或已经丧失飞行能力。
张玉光李志恒刘迪刘庆国付丽娅
关键词:鸟类胸骨统计分析飞行能力
基于形态对比和统计分析的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识别和判断被引量:5
2010年
鸟类栖息行为是鸟类重要的生活习性,与鸟类后肢骨骼的形态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适应演化关系,而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分析推断也是古鸟类学研究的热点。文中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后肢骨骼系统进行形态学对比、统计学分析,分别以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变化、跗跖骨远端跖骨滑车的特征差异、第Ⅲ趾趾节长度变化规律和第Ⅲ脚爪爪弧的弧度大小为研究对象,并与其对应的栖息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将判断特征和有效变量运用于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推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行为得出如下的推断:大量基干鸟类的栖息习性是以攀援为主,只有少数可以树栖生活,反鸟类的栖息习性十分接近树栖鸟类,今鸟类的栖息行为兼有树栖、地栖的习性。
张玉光刘迪李志恒李岩刘庆国
关键词:统计分析中生代古鸟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