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存东

作品数:36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结石
  • 6篇碎石
  • 5篇前列腺
  • 5篇膀胱
  • 4篇前列腺癌
  • 4篇腺癌
  • 3篇术后
  • 3篇碎石术
  • 3篇碎石术治疗
  • 3篇体外冲击波
  • 3篇体外冲击波碎...
  • 3篇尿管
  • 3篇取石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膀胱癌
  • 3篇冲击波碎石
  • 2篇蛋白
  • 2篇导尿
  • 2篇预后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丰城市中医院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34篇刘存东
  • 18篇薛康颐
  • 18篇周其赵
  • 14篇卞军
  • 13篇杨建昆
  • 11篇李峰
  • 8篇钟钦
  • 8篇郭文彬
  • 6篇钟伟枫
  • 4篇毛向明
  • 4篇夏慧
  • 4篇陈明坤
  • 3篇邓春华
  • 3篇孙祥宙
  • 3篇李飞
  • 3篇周俊豪
  • 3篇谭万龙
  • 2篇戴宇平
  • 2篇魏清柱
  • 2篇李欣

传媒

  • 6篇中华男科学杂...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临床泌尿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医药食疗保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19
  • 7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超引导穿刺及碘伏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并注射2%碘伏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方法采用B超对28例肾囊肿行定位穿刺抽液并注入2%碘伏,保留20 min,随后抽出所有液体,再注入2%碘伏5~10 ml,治疗后随访半年到一年半。结果 B超引导下共治疗36个囊肿,治愈25例,好转2例,复发1例。结论 B超介入加碘伏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微创、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钟伟枫周其赵李峰薛康颐钟钦刘存东
关键词:肾囊肿B超引导碘伏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附3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膀胱癌患者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或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不同尿流改道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排尿情况,...
周其赵杨建昆卞军薛康颐陈明坤郭文彬刘存东
关键词:膀胱癌回肠乙状结肠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探讨MDSC细胞及其亚群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前列腺癌患者及2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及其分泌的精氨酸酶1(Arg-1)、iNOS、PD-L1水平,并分析MDSC细胞亚群CD14^+MoMDSC及CD15^+PMN-MDSC的分布情况,以及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的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其分泌的Arg-1、iNOS及PD-L1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CD14^+Mo-MDSC及CD15^+PMN-MDSC亚群的分布与健康人相比(60.4% vs 72.2%,29.5% vs 18.8%)亦有显著差异(P<0.05),MDSC细胞和Mo-MDSC细胞水平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P=0.025和0.017)。结论:MDSC细胞及CD14+Mo-MDSC细胞的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或许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靶点和依据。
周其赵刘存东杨建昆郭文彬周俊豪卞军
关键词:前列腺癌免疫抑制
纤维连接蛋白1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检测纤维连接蛋白1(FN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套膀胱癌基因芯片数据集,共有132例肌层浸润性和55例表浅性膀胱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纳入实验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FN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验证FN1在59例膀胱癌和23例癌旁组织(第1数据组)中的表达。分析FN1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分级、分期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FN1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和临床标本验证结果显示FN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显著高于表浅性膀胱癌(P〈0.01)。临床样本验证还发现FN1RNA在膀胱癌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FN1在第1数据组和GSE31684数据组中表浅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1.O%比67.0%和6.7%比57.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转移组的高表达率分别为27.8%比71.4%和27.7%比64.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GSE31684数据组中,FN1在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高表达率为63.9%和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FN1高表达比低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缩短(P〈0.05)并且总生存时间显著减少(P〈0.01);多因数分析结果显示FN1是预测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1.724,95%可信区间:1.00—2.96,P〈0.05)。结论FN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FN1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提示FN1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陈子坚陈明坤黄仲曦李欣秦自科温伟杰杨建昆卞军周俊豪杨诚夏慧刘存东
关键词:膀胱癌预后
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以期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儿童包茎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完成手术.术中有112例患儿包皮外口狭窄非常明显,分别采用传统的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行切割缝合及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后1号线缝合切口再行切割缝合两种方法进行,术后随访2~4周,收集临床资料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与86例包茎儿童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包皮切割缝合器纽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外观满意度更高.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包皮切割缝合器组术中采用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后1号线缝合组患儿术中出血更少,术中伤口再缝合发生率更低,术中切除包皮长度更易控制.术后外观满意度更加良好,与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8例患儿包皮切割缝合器切割后包皮系带局部出血或局部皮肤缝合不佳,予5—0可吸收线局部间断缝合及止血:术后有1例患儿包皮伤口缝合钉1个月后仍不脱落,在局麻下行手工拆除缝合钉。结论: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少,使用过程非常安全、高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外观良好等特点.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周其赵吴荷花夏慧薛康颐卞军刘存东杨建昆
关键词: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环切术儿童
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可减轻术后导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研究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行膀胱冲洗对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月男性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病例60人,第1组患者采用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术后第1天将利多卡因配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第2组患者采用普通导尿管,不行利多卡因配生理盐水膀胱冲洗,观察术后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尿道疼痛,尿急,会阴部不适等)情况。结果第1组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的患者人数11人,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第2组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的患者人数约24人,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两组数据资料,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行膀胱冲洗可明显减轻术后留置导尿管给患者带来的尿道刺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建昆周其赵刘存东李峰卞军钟钦薛康颐
关键词:导尿管利多卡因尿道刺激症
CRISP2基因及蛋白在弱精子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弱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全球15%的育龄夫妇,但其发病机制尚待阐明。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CRISP2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表达明显下调,但其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弱精子症患者及健康男性精液标本各24例,检测这些精液样本中CRISP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精子形态、运动能力及生育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患者精液标本中CRIS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RISP2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形态正常精子率(r=0.6182,P=0.0037)及前向运动能力(r=0.6309,P=0.0029)呈明显正相关。经过密切随访,CRISP2蛋白高表达患者配偶受孕率明显高于CRISP2蛋白低表达患者(80.0%vs 20.0%,P=0.0230)。结论 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前向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且CRISP2蛋白低表达的弱精子症患者生育预后不良,提示CRISP2作为弱精子症患者治疗新靶点的潜在价值。
周俊豪薛康颐陈明坤周其赵杨建昆卞军李欣郭文彬夏慧亓涛刘存东
关键词:弱精子症精子形态
应用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评价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ED疗效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他达拉非对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性关系的影响。方法:17例ED患者每晚口服他达拉非5 mg 12周,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SEAR)、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和夜间阴茎勃起(NEVA测定)的情况。结果:治疗后SEAR评分、IIEF-5两者均明显提高(P<0.01);夜间阴茎勃起明显改善(P<0.05)。结论:每日小剂量口服他达拉非可显著提高ED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性关系满意度,改善ED患者的夜间勃起功能,是治疗ED的有效措施。
李景平李飞郭文彬周其赵刘存东毛向明谭万龙郑少斌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他达拉非药物治疗
肾错构瘤破裂出血诊治体会(附29例报道)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至2011年诊治的29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急诊行手术治疗,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0例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病情稳定,6例行保守治疗患者中3例病情稳定,另外3例保守治疗过程中改行手术治疗。结论 B超和CT检查是诊断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外科手术仍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卞军刘存东杨建昆周其赵薛康颐李峰戴宇平
关键词:肾肿瘤错构瘤
尿脱落细胞Cox-2 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尿脱落细胞Cox 2基因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半定量法检测 31例膀胱癌患者、4 2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和 8例健康志愿者清晨中、后段尿脱落细胞Cox 2mRNA的表达 ,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用RT 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Cox 2mRNA用于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为 72 .1% ,低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 (10 0 % ) (P <0 .0 5 ) ,但敏感性为 10 0 % ,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 (6 4 .5 % ) (P <0 .0 1)。;表达Cox 2mRNA的部分膀胱良性疾病患者 ,其强度与G1膀胱癌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与G2 、G3 膀胱癌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Cox 2mRNA的表达强度随膀胱癌分级的增高而升高 (P <0 .0 5 )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表达Cox 2的强度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 (P <0 .0 1)。结论 :采用RT 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Cox 2mRNA的表达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复发监测的一项极其灵敏的方法 ,并有助于肿瘤分级分期的判断。
刘存东曾甫清杜丹廖贵益陆鹏
关键词:尿脱落细胞环氧酶-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