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实验课
  • 2篇实验课教学
  • 2篇微生物学
  • 2篇临床微生物
  • 2篇临床微生物学
  • 2篇教学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抑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诊断
  • 1篇抑素
  • 1篇人血管
  • 1篇人血管抑素
  • 1篇酿酒
  • 1篇酿酒酵母
  • 1篇球蛋白
  • 1篇屋尘螨
  • 1篇吸毒
  • 1篇吸毒者

机构

  • 5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呼吸疾病...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刘向辉
  • 2篇卢文菊
  • 2篇蒋月婷
  • 2篇陈柏铭
  • 2篇高俊
  • 2篇吴爱武
  • 1篇廖伟娇
  • 1篇徐军
  • 1篇罗进贤
  • 1篇陈盛强
  • 1篇都昌胡

传媒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山西医学教育
  • 1篇检验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2
  • 2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
2010年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实验课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教研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一学科的特点.针对实验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俊吴爱武蒋月婷刘向辉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
静脉吸毒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了解静脉吸毒者血清的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及补体 (C3、C4 )水平 .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5 0例静脉吸毒者和 40例健康对照组IgG、IgA和IgM及C3、C4 值作比较 .结果 吸毒组IgG(2 1.2 9±7.13g/L)、IgM(3.14± 1.35g/L)及补体C3(1.82± 0 .48g/L)、C4 (0 .5 1± 0 .12g/L) ,与对照组IgG(12 .82± 2 .17g/L)、IgM(1.81± 0 .70g/L)及补体C3(1.0 2± 0 .2 9g/L)、C4 (0 .32± 0 .0 84g/L)比较 ,极显著增高 (p <0 .0 1) ,并且吸毒组的IgA(2 .44± 0 .95g/L)比对照组IgA(2 .0 0± 0 .83g/L)显著增高 (p<0 .0 5 ) .结论 静脉吸毒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 ,与伴发感染有关 .
刘向辉陈盛强廖伟娇陈柏铭
关键词:静脉吸毒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诊断
表达屋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p1的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探讨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探讨发酵条件对大肠杆菌工程菌表达重组屋尘螨I类变应原(Der p1)的影响。方法:应用摇瓶发酵试验观察不同诱导时间和不同诱导时机对Der p1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Der p 1基因在E.coliBL21(pBVDP8)菌密度A600nm0.6左右时,42℃最佳诱导时间为4h.(2)工程菌E.coli BL21(pBVDP8)在30℃培养至A600nm为0.5-0.7时,42℃诱导4hDerp 1表达量最高,结论:确定了最适诱导时间和诱导时机,初步形成了一套高表达Der p 1的发酵技术。
刘向辉卢文菊都昌胡徐军
关键词:大肠杆菌发酵基因工程菌P1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被引量:2
2010年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实验课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教研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一学科的特点,针对实验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俊吴爱武蒋月婷刘向辉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
人血管抑素cDNA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和分泌
2000年
目的 :在酿酒酵母中表达和分泌人血管抑素。方法 :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 ;质粒DNA转化酵母用醋酸锂法 ;以纤溶酶原抗血清为第一抗体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将MFα1信号肽和人血管抑素融合基因序列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MA91的Bg1Ⅱ位点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MAA2 ,转化酿酒酵母GRF18后获得工程菌GRF18(pMAA2 ) ,其培养上清液ELISA分析阳性。结论 :人血管抑素在GRF18(pMAA2 )中得到表达 ,产物分泌至细胞外 ,能够与纤溶酶原抗血清发生特异的免疫反应。
卢文菊罗进贤刘向辉张朝琴陈柏铭
关键词:血管抑素基因表达分泌酿酒酵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