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乐恒

作品数:2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哲学
  • 5篇儒家
  • 5篇马一浮
  • 4篇新儒家
  • 4篇现代新儒家
  • 3篇新儒学
  • 3篇心性
  • 3篇儒学
  • 3篇现代新儒学
  • 3篇理学
  • 3篇六艺
  • 3篇六艺论
  • 2篇对心
  • 2篇形上学
  • 2篇易传
  • 2篇易学思想
  • 2篇义理
  • 2篇宋明理学
  • 2篇晚年
  • 2篇牟宗三

机构

  • 22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刘乐恒
  • 1篇肖航
  • 1篇文碧方

传媒

  • 4篇人文论丛
  • 3篇宜宾学院学报
  • 2篇齐鲁学刊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周易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政治思想史
  • 1篇北大中国文化...
  • 1篇当代儒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圣转外王”: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视野被引量:7
2018年
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外王"之说,指的是儒学的心性之维可以奠基并开出现代民主政治。实际上,现代新儒家有两种"内圣开外王"的版本,此即牟宗三的"曲通"说和唐君毅的"直通"说。但这两种版本都不能化解"内圣开外王之说"的内在矛盾,不能解决"最小"和"最高"、"自我"与"他者"、"中立"与"整全"之间的张力。有鉴于此,当代儒家需要以"转出"说代替唐、牟的"开出"说。前者的关键概念是"转出"与"兼容",后者的关键概念是"开出"与"奠基"。"内圣转外王"之说不以心性之维奠基公共理性和公共生活,但儒家心性之维可以打开自身并根据其"兼容"和"转出"之义,参与而非奠基公共世界的基本规则。
刘乐恒
关键词:心性奠基
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家被引量:2
2006年
马一浮先生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其学说与熊十力、梁漱溟,以及新儒家之“第二代”、“第三代”诸贤相比,显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为,现代新儒家具备四方面之特征:(1)提倡儒学之第三期发展;(2)对传统学术进行哲学化之建构;(3)突出东西文化之对立;(4)具有现代大学之背景。然而这四方面之特征在马一浮学术思想中似未完全具备。另外,马一浮虽与熊、梁诸新儒家学者交往甚深,但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某些程度上说甚至具有根本意义。以此,我以为马一浮不属于现代新儒家。
刘乐恒
关键词:马一浮现代新儒家义理
心性接通现代性如何可能——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探求被引量:3
2020年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而心性作为道德的主体性,内在地要求自身长出知性的主体性(科学)与公共的主体性(民主),以使得道德的主体性能够合理而顺畅地确立。因此,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在儒学如何实现其现代性转化的论题上,展现出以道德主体性为基础、三种主体性相互动的思想取向。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刘乐恒
关键词:心性主体性道德主体
“感通形上学”——晚年唐君毅对心性问题的论证被引量:3
2017年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从而揭示道德意识为"心性之相";最后,在形上境界上,他论证儒家的天德流行境是感通的集中体现,是"心性之体"。据此,唐君毅对心性的论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界说。
刘乐恒
关键词:心性现代新儒家
苍龙行雨海生涛,老树新花著嫩条——“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
2014年11月8日至9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相关高校学者近50人参会。本次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缅怀萧萐父先生的学术、道德、文章;二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和方法视野。萧萐父先生(1924-2008)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者,在中国文史哲学界以至海外学术界均享有盛誉。
刘乐恒
关键词:中国哲学范式
意义的本真、变异和衍生样式——马一浮六艺判教论新诠
2011年
现代新儒学中,马一浮的六艺判教论不容忽视。六艺判教论与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唐君毅"心灵九境"一样,是新儒学中一个完整丰富的判教系统,它有自身的判准、线索与脉络。文章疏解六艺判教论对中西学术的判析,并指出其贡献与局限。
刘乐恒
关键词:马一浮六艺论判教见性
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被引量:5
2014年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的,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的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的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的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中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刘乐恒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
《程氏易传》研究
《程氏易传》是程颐的一部易学专著,也是宋明儒学史、易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影响深远。因而今人对《程氏易传》的研究成果较多。本文则力图在时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整体、系统地对《程氏易传》作进一步的深化与论述。 ...
刘乐恒
关键词:义理易学史
文献传递
《程氏易传》论道与政被引量:2
2014年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刘乐恒
关键词:《程氏易传》治法
唐君毅感通思想概述被引量:2
2014年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刘乐恒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