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琳

作品数:16 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早产
  • 9篇早产儿
  • 9篇产儿
  • 6篇新生儿
  • 3篇小肠
  • 3篇小肠结肠炎
  • 3篇结肠
  • 3篇坏死
  • 3篇坏死性小肠结...
  • 3篇肠炎
  • 2篇胆红素
  • 2篇胆红素血症
  • 2篇胆汁
  • 2篇胆汁淤积
  • 2篇新生儿坏死性...
  • 2篇预后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肺发育...
  • 2篇随访
  • 2篇通气

机构

  • 16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6篇冯琳
  • 10篇高晓燕
  • 6篇许靖
  • 5篇潘新年
  • 4篇邱玉芬
  • 3篇韦秋芬
  • 3篇姚丽平
  • 2篇唐英姿
  • 2篇李燕
  • 1篇刘先知
  • 1篇刘桂良
  • 1篇李伟伟
  • 1篇沈开颜
  • 1篇黄丽萍
  • 1篇郭小芳
  • 1篇陈玉君
  • 1篇艾军
  • 1篇蒙丹华
  • 1篇李凌霄

传媒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广西医学
  • 1篇华夏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广西中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常见的疾病,尤其是早产儿,或患儿伴有低蛋白血症、酸中毒等因素时,它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抽搐、昏迷或中枢性呼吸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高晓燕冯琳
关键词:新生儿同步换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达到换血标准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91例出生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的291例患儿为观察组,未达到换血标准的30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因素。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达换血标准组患儿相比,达换血标准组患儿入院日龄较大,门急诊入院比例、入院体重较出生体重下降≥8%比例较高,合并感染、同族免疫性溶血病的比例及存在两个及以上疾病相关因素的比例更高,而无明确疾病相关因素的比例较低(均P<0.05)。门急诊入院、入院体重较出生体重下降≥8%,以及合并感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同族免疫性溶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的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在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入院治疗的患儿中,门急诊入院、入院体重较出生体重下降≥8%、合并感染、合并同族免疫性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的患儿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换血标准的风险增大。因此,应在新生儿自产科出院前加强对家长进行高胆红素血症危害性宣教,强调合理喂养、定期返院监测胆红素水平、预防感染、出生后立即行脐带血血型和G6PD活性检测的重要性,以避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加重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唐英姿陈丽仙张忠芳冯琳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胆红素脑病
InSurE 技术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胎龄≤32周有呼吸困难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呼吸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InSurE组与机械通气(M V )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气改善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漏、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脑室周‐脑室内出血(P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①共75例纳入研究,其中33例为 InSurE组,42例为 M V组。②组内治疗前后氧合通气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1 h动脉氧分压均比治疗前高[InSurE组为(63.15±6.09)mmHg比(49.54±6.9)mmHg ,MV组为(66.21±7.31)mmHg比(51.29±7.0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1 h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比治疗前低,InSurE组为(46.06±5.05)mmHg 比(52.03±5.17)mmHg ,MV 组为(43.69±7.84)mmHg比(52.57 ± 6.39)mm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③组间氧合通气情况比较:InSurE组与M V组治疗后1 h、24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④组间疾病发生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VAP、中度以上BPD和PIVH的发生率分别为0%(0/33)、24.2%(8/33)、24.2%(8/33),均低于MV组[分别为11.9%(5/42)、47.6%(20/42)、52.4%(2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⑤InSurE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3~13) d、34(30~39) d和44(37~52)d ,短于M V组[分别为13(8~20) d、42(34~49) d和50(42~60)d],差异均有�
冯琳韦秋芬姚丽平潘新年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剂
早产儿出院后追赶生长的随访观察及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0
2018年
目的研究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的情况,并分析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后出院的,并建立序贯化定期随访档案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早产儿321例,按2015年"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出院后分组随访标准分为低危早产儿组(n=69)和高危早产儿组(n=252)。采用Z评分法对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评估,分析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6月龄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Z值
高晓燕冯琳许靖潘新年
关键词:Z评分早产儿
营养物质对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影响
2019年
目的分析营养物质对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14 d以上的早产儿136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胆汁淤积分为PNAC组(56例)和非PNAC组(80例)。比较两组临床数据,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产儿出现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非PNAC组患儿的脂肪乳热量比、氨基酸热量比、禁食时间、喂养困难率等均显著低于PNAC组(P<0.05);PNAC组患儿的总热量和乳类热量比均显著低于非PNAC组(P<0.05)。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氨基酸提供热量比率、禁食时间等均是影响早产儿出现PNAC的危险因素(P<0.05);乳类提供热量比率则是影响早产儿出现PNAC的保护因素。结论氨基酸和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高、禁食时间长等因素影响早产儿发生PNAC,临床需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早产儿PNAC的发生。
奚碧冰邱玉芬张真冯琳黄丽萍许靖朱静李伟梁汝英陈俊杰
关键词:早产儿营养物质
健脾补肾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胆汁淤积理论探讨与验案举隅被引量:1
2020年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NICU常见的肠道感染,发病率高达10%~15%,死亡率达25%~40%,其中约90%发生于早产儿,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呈反比关系[1-2]。随着胎龄<32周及以下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的提高,NEC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在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1000 g)中的发生率达28%。NEC以肠道感染继而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特征,是NICU的重要死亡原因,在VLBW中的死亡率为15%~30%。其中20%~40%需要外科干预,术后患儿还存在肠道缩窄、短肠综合征及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3]。
许靖李伟伟艾军高晓燕冯琳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理中汤金匮肾气丸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征和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住院28d以上的早产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是否出现氧依赖(〉21%)超过28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其中氧依赖(〉21%)超过28d的新生儿纳入BPD组,其余为非BPD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生BPD早产儿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共227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67例发生BPD,160例未发生BPD,BPD的发生率为29.52%。BPD与非BPD组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吸氧浓度〉40%、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与BPD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和出生体重为保护因素,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为危险因素。结论提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为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降低这些因素的发生。
姚丽平韦秋芬潘新年冯琳李燕沈开颜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出院后规范随访监控机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建立早产儿出院后规范随访监控机制,分析该管理模式下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为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和早期神经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及临床特征将613例早产儿分为高危早产儿与低危早产儿。对高危早产儿与低危早产儿分别制订随访计划表并定期评估,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给予相应干预,根据出院后是否定期回院随访分为规范随访组和非规范随访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时、校正12~24月龄的体重Z值、身长Z值、头围Z值;比较两组早产儿校正0月龄、1月龄时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比较早产儿校正3月龄、12~24月龄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情况。结果(1)在校正12~24月龄时,两组高危早产儿的体重Z值、身长Z值和头围Z值均较出院时增大,且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上述Z值的增长量均大于非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均P<0.05);但各组内低危早产儿的体重Z值、身长Z值和头围Z值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之间低危早产儿上述Z值的增长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校正1月龄时,两组高危早产儿和两组低危早产儿的NBNA评分均较校正0月龄时增加,且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的NBNA评分高于非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均P<0.05),但两组低危早产儿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校正3月龄时,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的大动作发育迟缓率低于非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P<0.05);两组低危早产儿的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行为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12~24月龄时,两组高危早产儿及两组低危早产儿的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行为发育迟缓率均低于校正3月龄时,且规范随访组高危早产儿及低危早产儿的上述5个能区的发育迟缓率均
高晓燕高晓燕冯琳邱玉芬
关键词: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神经发育
医疗管理质量改进对超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3年
探讨超早产儿医疗管理质量改进对其预后的影响,为超早产儿的医疗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厢竹院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7年至2021年6月收治的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7 年 1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58例为改进前组,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1例为改进后组(实施超早产儿医疗管理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超早产儿存活率、治愈率及院内发生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超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和5分钟 Apgar 评分、产前激素使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质量改进后总存活率较前增高 [78.0% (71/91)与 60.3%(35/58),χ2 =5.391,P<0.05];24周、25周、26周 超早产儿存活率均较前增高,其中25周存活率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7.5%(7/8)与40.0%(4/10),χ2 =4.219,P<0.05];入院平均体温较前增高,[35.43±0.56与35.06±0.57,t=-3.858,P<0.01];存活病例并发症中,NEC发生率较前降低,[9.9%(7/71)与25.7%(9/25),χ2 =4.598,P<0.05]。结论 通过超早产儿临床管理质量改进,可提高超早产儿存活出院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超早产儿预后。 。
冯琳张真高晓燕
关键词:存活率
白细胞介素-17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病死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评估监测循环血白细胞介素-17(IL-17)预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60d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85例外科(n=35)或内科(n=50)治疗的NEC新生儿。在诊断NEC及术前检测血清IL-17水平,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60d后病死率为20%(17/85),其中5例(10%)为内科治疗组,12例(34%)为外科治疗组。IL-17与30d后病死率显著相关(OR1.38;95%CI:1.14-1.67;P=0.001)。外科治疗组术前IL-17水平(27-7 500pg/mL,中位数2 625pg/mL)较内科治疗组(中位数156pg/mL)明显更高(P〈0.01)。内科治疗组和外科治疗组NEC在曲线下面积的区别为0.82(95%CI:0.74-0.90),IL-17有检测意义的临界值为1 783pg/mL(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59.2%)。结论血清IL-17水平与NEC新生儿60d病死率相关。
邱玉芬高晓燕冯琳陆月合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白细胞介素-17预后病死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