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炳健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中的数据分析与连锁分析辅助软件包EASYLINK的开发
- 该研究对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了易感基因的定位,该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中的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是连锁分析辅助软件包'EASYLINK'的设计.
- 冯炳健
- 关键词:鼻咽癌基因定位数据分析软件包
- 文献传递
- SARS冠状病毒spike基因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 2005年
-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14和编码C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2 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D12、pcDNA3 D14、pcDNA3 D2 /3;用3种重组质粒和pcDNA3空质粒载体(对照)DNA皮下注射免疫Wistar大鼠;ELISA检测免疫后大鼠血清S蛋白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同位素51 Cr实验检测特异性CTL应答;ELISPOT检测单细胞水平IFN -γ分泌。结果 pcDNA3 /D2 3疫苗免疫组大鼠血清有S蛋白阳性抗体IgG产生、抗体滴度>10 0 0 ;脾淋巴细胞可诱导特异的CTL应答和IFN γ分泌,pcDNA3 /D2 3疫苗组与其它组之间统计分析P <0 .0 5。结论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C末端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疫苗构建的理想候选靶抗原,本研究结果为SARS病毒的疫苗研究提供了资料。
- 李疆覃海德刘鹏张经纬冯炳健冯启胜陈丽珍潘志刚黄丽惜张如华余杏娟曾益新
- 关键词:SARS冠状病毒S蛋白PCDNA3ELISPOT抗体IGGCTL应答疫苗构建
-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最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kb)。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 李锦添付莉夏建川冯炳健买世娟余杏娟黄丽惜冯启胜潘志忠詹友庆
- 关键词:胃肿瘤杂合性缺失
- 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 曾益新方嬿邵建永冯炳健贾卫华黄薇鄢践郭颖黄必军梁启万吴秋良张林杰马英红黄贻学
- 1997年1月1日~2002年9月30日,由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规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进行了研究。明确鼻咽癌(Nasop...
- 关键词:
- 关键词:鼻咽肿瘤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染色体
- 广东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发病危险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家族成员鼻咽癌发病风险性进行定量估算,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遗传咨询提供资料。方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收集广东籍鼻咽癌高发家系113个,使用标化发病比(SIR)进行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的估算。结果鼻咽癌高发家系中一级亲属的SIR值为37.55,其中,兄弟、姐妹、父亲、母亲的SIR值分别为50.72、79.64、7.12和33.58。结论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的发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7.12倍至79.64倍。
- 贾卫华许宗利冯炳健黄丽惜余杏娟冯启胜张锋曾益新
- 关键词:鼻咽肿瘤遗传易感性先证者
- 单体型分析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p11~p14区域被引量:13
- 2003年
- 前期研究把家族性鼻咽癌(NPC)候选易感位点定位在长度约14.21cM的4p15.1~q12区域上,但由于微卫星标记D4S2996和D4S428没有提供足够信息,这个区域的远端边界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确定.在两个主要的NPC家系中采用一组微卫星标记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单体型分析,将NPC易感区域的远端边界确定于D4S1577和D4S3347之间,并将该区域缩小到长度为8.29cM的4p11~p14区域.
- 陈汉奎冯炳健梁慧张如华曾益新
- 关键词:单体型分析肿瘤易感基因基因定位
-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 李锦添买世娟冯炳健冯启胜黄丽惜余杏娟潘志忠詹友庆夏建川
- 关键词: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杂合性缺失肿瘤抑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