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疫苗
  • 6篇减毒活疫苗
  • 5篇病毒
  • 4篇滴度
  • 4篇脊髓灰质炎
  • 4篇甲肝
  • 3篇稳定性
  • 3篇甲肝病毒
  • 3篇肝病
  • 3篇感染性
  • 3篇感染性滴度
  • 2篇脊髓灰质炎减...
  • 2篇甲型
  • 2篇甲型肝炎
  • 2篇肝炎
  • 1篇滴度检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糖丸
  • 1篇逆转
  • 1篇逆转录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全文琦
  • 9篇谢忠平
  • 8篇宋霞
  • 7篇陈巍
  • 6篇段维国
  • 6篇熊秋霞
  • 5篇李华
  • 4篇崔萍芳
  • 3篇李文忠
  • 3篇丁雪凤
  • 3篇黄铠
  • 2篇任丽虹
  • 2篇侯宗柳
  • 2篇陆彩霞
  • 2篇邹静如
  • 1篇钱兴丽
  • 1篇龙润乡
  • 1篇易红昆
  • 1篇林凌
  • 1篇孙明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云南医药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药业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PV疫苗感染性滴度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索影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感染性滴度检测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96孔组织培养板微量细胞病变法进行感染性滴度检测,分析对检测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结果细胞浓度在5~40万个/ml时,所测滴度差异不明显;当细胞浓度在2.5万个/ml时,所测滴度明显降低;33.5℃及35.5℃温度下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0~300代细胞所测滴度均低于150~160代细胞所测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olioⅡ+Ⅲ多克隆血清对Ⅰ型病毒的交叉抑制值为0.120±0.116;PolioⅠ+Ⅲ多克隆血清对Ⅱ型病毒的交叉抑制值为0.161±0.179;PolioⅠ+Ⅱ多克隆血清对Ⅲ型病毒的交叉抑制植为0.227±0.145。结论温度及细胞浓度不是影响检测结果的敏感因素;细胞代次是影响检测结果的敏感因素;分型滴度检测时不同血清之间交叉抑制值的高低,取决于病毒与血清之间的比例,血清含量越高,交叉抑制值越大。
谢忠平宋霞崔萍芳全文琦熊秋霞段维国陈巍陆彩霞
关键词:感染性滴度影响因素
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质量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我国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糖丸质量进行分析,掌握质量变化趋势。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对1997~2003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抽检的229批OPV疫前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连续7年抽检229批的OPV疫苗三价混合平均滴度为6.10~6.781gCCID20/粒,Ⅰ型、Ⅱ型、Ⅲ型分别平均滴度分别为5.81~60481gCID50/粒、4.78~5.631gCCID50/粒、5.37~5.971gCCID50/粒。结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等望学研享所生产的OPV疫苗糖丸质量是稳定的、可靠的,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质量标准要求。
谢忠平李华全文琦宋霞陈巍陆彩霞邹静如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滴度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单价半成品在-20℃保存的稳定性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单价半成品在-20℃保存的稳定性。方法将-20℃保存1~7年的Ⅰ型、Ⅱ型、Ⅲ型单价疫苗半成品各随机抽取5~11个批次,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滴定法进行病毒滴度测定,分析样品的病毒滴度变化。结果Ⅰ、Ⅱ、Ⅲ型单价疫苗半成品保存5年,滴度仍达到《中国药典》三部(2005版)的要求;保存6和7年,Ⅰ型半成品滴度仍符合上述要求,Ⅱ型半成品滴度合格率均为80%,Ⅲ型半成品合格率分别为60%和20%。结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单价半成品在-20℃下保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Ⅰ型、Ⅱ型相比,Ⅲ型稳定性相对较差。
全文琦宋霞陈巍熊秋霞段维国崔萍芳李文忠谢忠平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稳定性
OPV疫苗液体剂型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分析了温度、反复冻融、冷链运输过程对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滴度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OPV分别在37℃条件下放置3 d,25℃放置14 d,-20℃放置36个月、反复冻化35次,感染性滴度均无明显变化.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其感染性滴度无明显变化.液体剂型的稳定性优于糖丸剂型(t=3.204 3,P<0.01).
宋霞段维国全文琦黄铠张晓丽张云昆谢明学谢忠平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活疫苗稳定性
HAV吕8株生长特性及残余活毒检测方法的研究
2007年
[目的]对甲型肝炎病毒吕8株(HAV吕8)培养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其灭活后残余活毒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方法]通过一步生长曲线确定HAV吕8株的生长增殖高峰;将活病毒样品作2倍系列稀释后接种于细胞,研究不同接种量的最早检出时间;以统计学方法计算细胞培养方法检测HAV的灵敏性及可靠性;以病毒在细胞上的感染性为指标,经3次传代检测其有无感染性,以确证灭活疫苗残余活毒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HAV吕8株细胞培养增殖高峰约为d20 ̄24;细胞培养方法检测甲肝病毒的灵敏性可达1.79CCID50、可靠检出甲肝病毒的最低量为10.23CCID50;凡达到ELISA的检出灵敏度的HAV接种样品,当培养增殖到d12时,均能被检出;当HAV含量达到512Eu/0.1ml时,不论是活病毒还是已灭活病毒,其吸附在细胞上的残余病毒量均能达到ELISA的检测灵敏度。[结论]将甲肝灭活疫苗样品接种细胞进行残余活毒检测,经3次传代,每次培养20d以上,该检测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其检测结果是可靠的。
谢忠平宋霞段维国丁雪凤全文琦李文忠黄铠陈巍
关键词:甲肝病毒甲肝灭活疫苗
可生物降解微球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口服免疫恒河猴的免疫应答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索用一种新型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其免疫途径。方法 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聚乳 酸/乙醇酸(PLA/PLG)包裹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制成微球型疫苗,检测微球的大小及在体外病毒释放的状况,和口 服免疫恒河猴后病毒在体内繁殖及免疫应答状况。结果 微球大小在6~10μm范围,体外病毒抗原释放长达27d 左右,体外抗原释放高峰在3~7d,口服免疫恒河猴后,约1w左右开始排毒,以后一直呈间断排毒。抗体应答于第 3w出现,高峰期在5~6w,达1261MmIU/ml,随后逐渐下降,口服加强免疫后,抗体回升,野毒株攻击后,抗体再度回升 达1244mIU/ml。结论 微球型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口服免疫恒河猴后,能引起一定水平的免疫应答。
侯宗柳龙润乡谭顺革金炜翔李华任丽虹全文琦
关键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微球口服免疫
快速检测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方法的建立
2005年
目的 通过利用对甲肝病毒(HAV)RT -PCR产物的半定量分析建立快速检测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的方法,并比较该方法与细胞培养(CCID50 )检测法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RT -PCR的方法,以保守的HAVVP3-VP1部分基因区为目标区对甲肝疫苗病毒进行核酸扩增,利用PharmaciaImageMaster○RVDS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进行产物的半定量分析得出结果,并与常规细胞培养法所测感染性滴度(CCID50 )进行比较。结果 本检测方法比细胞培养法缩短了2 0余天,与细胞培养法的灵敏度相似,与细胞培养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优点,有望替代细胞培养法作为用于检测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的常规方法。
翟友刚李华熊秋霞陈巍全文琦谢忠平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甲肝减毒活疫苗感染性滴度
制药工业消毒剂的效力验证
2005年
陈巍全文琦钱兴丽
关键词:微生物污染
细胞内快速连续传代培养甲肝病毒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甲肝病毒在细胞内快速连续传代培养病毒增殖情况,探索疫苗生产工艺改进的可能性。方法:将甲肝病毒吕8株感染KMB17细胞后形成带毒细胞,每7d传代1次,检测每次收获物的甲肝病毒抗原(HAAg)滴度及感染性滴度,比较滴度的变化,同时检测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增殖特性有无变化。结果:甲肝病毒吕8株感染KMB17细胞后每7d传代1次,其第1~8代抗原滴度为1024-2048Eu/0.1ml,感染性滴度为7.33~7.67lgCCID50/ml,第9代开始下降,抗原滴度仅为256Eu/0.1ml,感染性滴度为6.83~7.00 lgCCID50/ml;在连续传10代内,细胞均未出现CPE现象;第10代与第1代相比,其一步生长曲线病毒增殖高峰均为20-25d,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甲肝病毒吕8株在KMB17细胞上每7d传代1次,在第8代以内,其抗原滴度及感染性滴度均能达到较高的程度。经细胞内连续快速传代后.HAV吕8株生长的增殖高峰约为第20-25d,与传代前样品没有明显差别。
谢忠平宋霞全文琦熊秋霞段维国丁雪凤王燕邹静如
关键词:甲型肝炎病毒
猴血中SFV病毒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2
2001年
针对猴泡沫病毒SFV(SimianFoamyVirus)多聚酶区 (pol区 )设计两对引物 ,以猴血DNA为模板进行嵌套式PCR扩增 ,得到 5 0 0bp左右基因片段 ,克隆进入pUC 19载体 ,经测序鉴定为SFV 46 5bp的 pol区基因片段。将此段序列与SFV各型 42 5bp的 pol区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 ,它与SFV 1型的同源性最高 ,为 92 .0 0 %。在此基础上 ,用这两对引物对 15 8例猴血DNA进行检测 ,阳性 5 4例 ,阳性率为 34.2 %。发现在猴群中有较高的SFV病毒的感染。
任丽虹白巍林凌孙明李华全文琦易红昆侯宗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