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顺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PCR)技术检测肠结核(ITB)与克罗恩病(C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MTB-DNA),探讨TB-PCR检测在ITB与CD鉴别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肠结核患者49例(ITB组)和克罗恩病患者121例(CD组),采用TB-PCR技术检测2组患者肠黏膜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DNA(MTB-DNA)高度重复的IS611O序列,比较2组TB-PCR的阳性率,同时分析具有各种特异性临床特征的ITB患者TB-PCR的阳性率情况。结果 ITB组TB-PCR阳性率为28.6%,CD组为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肺结核、肉芽肿性炎、环形溃疡、腹盆腔肠系膜钙化的ITB患者TB-PCR阳性率较高。TB-PCR检测在2组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为28.6%,明显高于抗酸染色(12.2%)和病理表现干酪样坏死(0.0%),且其特异性为94.2%,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76.5%。结论 TB-PCR是ITB有效的检测手段,可用于临床工作中ITB与CD的鉴别。
- 罗方云黄晨恺李弼民龙顺华廖旺娣朱振华朱萱
- 关键词: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
- 检查流程优化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探讨
- 龙顺华廖旺娣舒徐陈幼祥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分析了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诊断措施做了相应的评价,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
- 龙顺华吕农华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结核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1951例住院患者资料,对于ERCP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ERCP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951例病例中,出现并发症277例。ERCP术后胰腺炎101例(5.18%);并发高淀粉血症(不包括胰腺炎)54例(2.77%);并发胆道感染134例(6.87%);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例(0.41%),并发肠梗阻1例(0.05%)及十二指肠穿孔1例(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癌(P=0.002,OR=2.39,95%CI:1.38~4.14)、ERCP手术时间超过60min(P=0.020,OR=3.77,95%CI:1.23—11.53)、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P=0.008,OR=2.56,95%CI:1.28~5.14)、ERCP术中导丝进入胰管(P=0.012,OR:1.43,95%CI:1.08~1.87)为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胆管癌(P〈0.01,OR=2.93,95%CI:1.88~4.56)及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P〈0.01,OR=2.53,95%CI:1.63~3.93)为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行EST(P=0.03,OR=0.65,95%CI:0.44~0.97)及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P=0.03,OR=0.64,95%CI:0.39~0.95)为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胆管癌、行EST、ERCP手术时间超过60min及术中导丝等器械进入胰管均易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胆管癌、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术易增加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而行EST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 徐平平曾春艳龙顺华郭贵海刘志坚李国华陈幼祥
-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感染
- 207例小肠出血临床分析
- 陈硕陈幼祥龙顺华王强胡薇潇舒徐廖旺娣
- ESD治疗早期胃癌单中心5年回顾性分析
- 背景: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技术的革新,提高了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在内镜下进行早期胃癌(earlygastric cancer,EGC)的微创根治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
- 杨勤钰潘晓林朱振华龙顺华周小江李国华舒徐陈幼祥祝荫
- 文献传递
- 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及ET、MCP-1水平变化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内皮素(Endothelin,ET)、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onocyte chemokine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100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腹腔感染的纳入研究组(36例),将未发生腹腔感染的纳入对照组(6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ET、MCP-1水平资料,并分析AP患者发生腹腔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低氧血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脏器功能损伤、高水平ET和MCP-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2、Ranson评分≥3、CT严重指数(CT severity index,CTSI)评分≥4分是AP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生腹腔感染的AP患者ET、MCP-1水平均较高,了解AP患者并发腹腔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患者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
- 王延庆钟清梅王雪梅龙顺华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内皮素LOGISTIC回归
- 小肠间质瘤219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219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31例,女性8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5例,空肠96例,回肠78例。入院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95例,腹痛106例,腹胀7例,腹部包块5例,肠梗阻3例,消瘦2例,腹泻1例。贫血154例,其中极重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28,中度贫血75例,轻度贫血47例。误诊86例,男47例,女39例。诊断符合率:B超19.23%,小肠镜55.56%,胶囊内镜37.5%,消化道钡餐造影33.33%,CT平扫41.02%;CT平扫加增强41.13%。177例行R0切除,肝转移4例,累及网膜2例,累及膀胱2例,累及胆囊浆膜壁1例,累及直肠1例,累及输尿管1例。20例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均提示反应性增生。极低危险度34例,低危险度55例,中危险度31例,高危险度99例。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106例,6例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术后复发19例,复发后死亡16例。结论 SIST空肠多见,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低张CT更易发现直径小的SIST,手术联合术后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 杨轶涵廖旺娣张振东舒徐陈幼祥龙顺华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
- 111例胃Dieulafoy病出血临床特征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y病出血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在111例患者中,男97例(87.4%);发病部位主要好发于胃底及高位胃体53例(47.7%),按Forrest分级主要为Ⅰ期52例(46.8%)及Ⅱ期58例(52.3%);主要以内镜联合药物治疗为主101例(91.0%),内镜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为84.2%,单种内镜、两种内镜、三种内镜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分别为85.0%、84.8%、75.0%。对于101例行内镜联合药物治疗患者,胃底及高位胃体、中低位胃体、胃窦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3.7%、82.1%、88.9%。在111例上述观察指标中,年龄(P=0.002)和输血(P=0.004)在单因素分析中是再出血危险因素;在101例均已行内镜处理的Dieulafoy病出血的患者中,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输血(P=0.018,OR=37.77,95%CI=1.86~766.47)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出血部位不同在经治疗后再出血组与非再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
- 王强龙顺华胡薇潇舒徐李弼民廖旺娣蓝桂莲朱萱吕农华陈幼祥
- 关键词:DIEULAFOY病内镜再出血
- Spyglass直视及Spybite目标活检对不明原因胆道狭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熊丹丹龙顺华王强胡薇潇陈硕吴姹妍陈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