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裕立

作品数:38 被引量:34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心肌
  • 8篇心脏
  • 8篇血压
  • 8篇高血压
  • 7篇心肌梗死
  • 7篇血管
  • 7篇梗死
  • 6篇心病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6篇冠心病
  • 5篇心功能
  • 5篇中青年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心力衰竭
  • 4篇衰竭
  • 4篇病患
  • 3篇蛋白
  • 3篇端脑
  • 3篇心血管

机构

  • 18篇南方医科大学
  • 14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顺德第一人民...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深圳市孙逸仙...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38篇黄裕立
  • 15篇胡允兆
  • 13篇麦炜颐
  • 11篇吴焱贤
  • 8篇邝健
  • 8篇杨友
  • 5篇宋元彬
  • 5篇蔡安平
  • 5篇陈玉映
  • 5篇黎文生
  • 3篇江志羔
  • 3篇陈盈文
  • 3篇许顶立
  • 3篇何宗云
  • 2篇董吁钢
  • 2篇丘若峰
  • 2篇陈莹
  • 2篇饶绍奇
  • 2篇王礼春
  • 2篇华经海

传媒

  • 5篇国际内科学杂...
  • 4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英国医学杂志...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新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相关性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不同定义下的糖尿病前期状态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设计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数据来源来自PubMed、Embase和谷歌学术的相关研究。纳入标准来自普通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且该研究需报告在校正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冠心病、卒中或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R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方法两位研究者分别根据预定的纳入标准进行筛查和选择合适研究数据。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包括:(1)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定义的空腹血糖受损(IFG—ADA,空腹血糖5.6-6.9mmol/L);(2)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空腹血糖受损(IFG-WHO,空腹血糖6.1~6.9mmol/L);(3)糖耐量异常(IG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0mmol/L);(4)ADA定义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轻度升高:39—47mmol/mol(5.7%~6.4%);或(5)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选研究所(NICE)定义的HbA1c轻度升高:42-47mmol/mol(6.0%~6.4%)。分别从纳入分析的研究中提取以上不同定义下糖尿病前期状态相关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1611339个体的数据进行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9.5年。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包括IFG-ADA、IFG—WHO、IGT)增加复合心血管疾病(RR值分别为IFG-ADA1.13、IFG-WHO 1.26、和IGT 1.30)、冠心病(RR值分别为1.10、1.18和1.10)、卒中(RR值分别为1.06、1.17和1.06)或者全因死亡风险(RR分别为1.13、1.13和1.32)。HbA1c轻度升高(39~47mmol/mol或42—47mmol/mol)与复合心血管疾病风险(RR值分别为1.21和1.25)和冠心病风险fRR值分别为1.15和1.28)增加有关,但不增加卒中和全因死亡风险。结论IGT、IFG或HbA1c轻度升�
黄裕立蔡晓燕麦炜颐李美君胡允兆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
脂蛋白(a)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系。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测253例患者心脏瓣膜情况,分为瓣膜钙化组与非瓣膜钙化组;比较两组间脂蛋白(a)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按年龄分层比较两组间脂蛋白(a)的差异;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瓣膜钙化组年龄与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18);按年龄分层后老年患者中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0.025),非老年患者两组间脂蛋白(a)未见显著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与脂蛋白(a)是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蛋白(a)可能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张健瑜黄裕立苏亮许顶立
关键词:心脏瓣膜钙化年龄超声心动图
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临床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观察分别予比索洛尔(n=29)每日2.5~5mg,美托洛尔(n=27)每日50~10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有效率及24h动态血压改变。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SBP、DBP和H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比索洛尔组89.6%和美托洛尔组74.1%(P<0.05)。ABPM显示治疗后,两组dMSBP,dMDBP,nMSBPnMDBP,MSBP,MDB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白天血压的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降低夜间血压方面,比索洛尔组的血压降低有显著性(P<0.05)。在血压节律改变上,比索洛尔组有15例(51.7%),美托洛尔组有8例(29.6%)改变为杓型高血压。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疗效。
邝健黄裕立梁华琼
关键词: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原发性高血压
Toll样受体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7,TLR7)是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内的Ⅰ型跨膜蛋白受体,具有与其他TLR家族成员共同的结构特征及相似功能。TLR7除了可通过MyD88信号依赖型通路调节病毒诱导的相关免疫反应外,也可调节巨噬细胞的自噬从而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各种配体及内源性分子,不仅可通过诱导Ⅰ型干扰素表达,也可作为自身抗原,激活T细胞、B细胞所介导的细胞、体液免疫反应,从而参与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TLR7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必将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一个重要的新起点。
黄伟俊黄裕立胡允兆
关键词:TOLL样受体7MYD88动脉粥样硬化
缬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胺碘酮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方法对93名心功能Ⅱ至Ⅳ级(按NYHA分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级至4B级(按Lown分级)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口服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心胸比,超声心动图的LA、LVEDV、LVESV、EF的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变。结果: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在的心率、血压、心胸比两两比较后,P均<0.05,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超声心动图的LA、LVEDV、LVESV均明显缩小,EF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治疗6周后心律失常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2.04%,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为86.02%。结论缬沙坦与胺碘酮联用,能有效地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邝健黄裕立麦炜颐
关键词:胺碘酮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两种不同手术路径行急诊PCI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优劣势,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45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和股动脉组45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均行急诊PCI,对比两组病人的门球时间(接诊到球囊开放的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住院天数。结果两组病人在门球时间[(92.0±6.1)minVS.(89.0±5.4)minl、手术成功率(93.3%vs.95.6%)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4.5%VS.13.0%,P〈0.05),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6.3±1.5)d vs.(8.6±2.1)d,P〈0.01],桡动脉组的X线曝光时间较股动脉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前提是必须先积累大量的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践经验。
杨友黄裕立胡允兆吴焱贤王航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股动脉
BMSC移植对AMI大鼠心功能的保护及机制探索
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医学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疾患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近年来也有不少临床试验得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就移植细胞选择、移植时机、移植细胞数量、移植后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及旁分泌作...
黄裕立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移植心功能保护心室重构
文献传递
姜黄素和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间质细胞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姜黄素和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内皮间质细胞转化(End 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然后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刺激药物的正常培养组);AngⅡ组(加入刺激浓度为0.1μmol/L或1μmol/L的AngⅡ);姜黄素+AngⅡ组(先加入12.5μmol/L的姜黄素预孵1 h,再加入1μmol/L的AngⅡ);氯沙坦+AngⅡ组(先加入10μmol/L的氯沙坦孵育2 h,再加入1μmol/L的AngⅡ);刺激24 h后行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改变和CCK-8检测细胞活力;刺激5 d后,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蛋白表达量。结果 HUVECs经AngⅡ刺激后形态改变,长梭形样细胞明显增多;姜黄素和氯沙坦可维持内皮细胞铺路石样形态。AngⅡ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HUVECs存活率(P<0.01);各组存活率均>50%(均P<0.05)。相比对照组,AngⅡ促进HUVECs的迁移(P<0.05);相比AngⅡ组,加入姜黄素和氯沙坦可抑制HUVECs的迁移(均P<0.05)。AngⅡ可诱导EndMT,AngⅡ刺激5 d后VE-cadherin表达减弱(P=0.003),而α-SMA和TGF-β_1的表达都明显增强(均P<0.01),姜黄素和氯沙坦使VE-cadherin表达明显增加,而α-SMA和TGF-β_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姜黄素和氯沙坦通过下调TGF-β_1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EndMT。
胡丐锋黄裕立黄伟俊黎文生麦林琳童辉煜李美君程宏基申常造胡允兆
关键词:姜黄素氯沙坦
中国广东省顺德地区高血压前期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索华南地区高血压前期的流行情况以及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亚组间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设计回顾性研究;应用逻辑回归模型以期发现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地点广东省顺德区域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体检人群资料作为分析内容。研究对象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体检者(年龄≥35岁)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和理想血压组,并进一步将高血压前期分为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血压120—129/80~84mmHg)(1mmHg=0.133kPa)和高值亚组(血压130~139/85~89mmHg)。主要结局的测量分析高血压前期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索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范围亚组间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差异。结果本分析共纳入5362例研究对象,排除其中资料缺失不全者651例。其中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分别占39.1%、38.6%和22.3%。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平均年龄、男性、超重、空腹血糖受损(IFG)、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组(P均〈0.05);与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相比,高值亚组人群超重、血脂异常和IFG比例显著增加(P均〈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提示超重[比值比(OR)=2.84,95%可信区间(CI)=1.55—5.20l、男性(OR=2.19,95%CI=1.39~3.45),年龄(每增加10岁OR=1.21,95%CI=1.02~1.4J4)和高尿酸血症(OR=I.70,95%CI=1.14~2.54)是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广东省顺德地区35岁以上的社区体检人群中,高血压前期比例高达38.6%,且伴随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在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亚组中,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黄裕立邱文克刘长华朱丁季华经海蔡晓燕吴焱贤胡允兆许顶立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
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被引量:28
2009年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外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制动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酗酒和血栓栓塞家族史在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黄英郑洁黄裕立蔡晓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