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冰

作品数:47 被引量:39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27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志留纪
  • 15篇生物地层
  • 15篇腕足
  • 14篇腕足动物
  • 11篇地层
  • 9篇灭绝
  • 9篇大灭绝
  • 8篇古地理
  • 7篇志留系
  • 7篇古生物
  • 6篇岩石
  • 6篇岩石地层
  • 6篇石地
  • 6篇奥陶纪
  • 5篇动物群
  • 4篇生物大灭绝
  • 4篇晚期
  • 4篇腕足类
  • 4篇化石
  • 4篇古生物学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南...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7篇黄冰
  • 22篇戎嘉余
  • 20篇王怿
  • 19篇詹仁斌
  • 16篇唐鹏
  • 11篇王光旭
  • 7篇吴荣昌
  • 6篇张小乐
  • 4篇刘建波
  • 4篇樊隽轩
  • 3篇蒋青
  • 3篇李越
  • 2篇陈清
  • 2篇张元动
  • 2篇陈旭
  • 2篇徐洪河
  • 2篇陈中阳
  • 1篇泮燕红
  • 1篇赵文金
  • 1篇张琳娜

传媒

  • 16篇古生物学报
  • 15篇地层学杂志
  • 5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广元志留系Ludlow统的再研究兼论车家坝组的含义被引量:19
2010年
四川广元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曾被划分为金台观组、车家坝组和中间梁组,后被厘定合并为一个组,即车家坝组。通过对岩性组合特征和生物化石群面貌的分析,广元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在岩性、生物化石生物群面貌方面具有一致性,赞成将三组归入同一个岩石地层单元——车家坝组,代表近岸、正常浅海(平均浪基面以上)沉积(BA2—BA3)。对比分析表明,该组的牙形刺Ozarkodina crispa应鉴定为Ozarkodina snajdri。这是O.snajdri牙形刺带在中国的首次报道。依据牙形刺化石,车家坝组的时代被修订为中Ludlow世晚期—晚Ludlow世早期。该组上部发现几丁石Sphaerochitina sp.组合,可与O.snajdri牙形刺带和bohemicus tenus-kozlowskii笔石带进行对比。
唐鹏黄冰王成源徐洪河王怿
关键词:志留系
论桐梓上升——志留纪埃隆晚期黔中古陆北扩的证据被引量:30
2012年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期,而研究区却出现海平面下降、基底隆升并露出海面,笔者将这次地表升隆事件命名为桐梓上升。它的风化剥蚀过程是短暂的(可能不超过0.1Myr),但海底升隆过程漫长(可能超过2Myr)。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发生的上升事件(宜昌上升、桐梓上升和扬子上升)均受到华南大地构造活动的控制,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扬子海域古地理变迁。相对而言,桐梓上升的范围最窄、规模最小、时限最短,在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较大。志留纪可能在埃隆晚期之后,上扬子海域海水从黔东北向南,先到达黔中贵阳和黔东南凯里一带,后侵漫到黔东南三都和独山地区。分析表明,志留纪华南大地构造活动并非处于匀变状态下,而具有强弱不等的幕式活动阶段,反映了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对上扬子海域影响的时间点与强度。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唐鹏黄冰吴荣昌王光旭李越邓小杰
关键词:古地理海岸带志留纪
“判别分析”在修正奥陶-志留系腕足动物劣扭月贝属(Katastrophomena)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腕足动物系统古生物研究中,对特征相近的两个分子的比较通常定性且直观,较少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类分析方法,也是动植物分类的主要统计学基础。劣扭月贝属(Katastrophomena)与扭月贝属(Strophomena)虽分别归于扭月贝科的两个亚科,但它们的特征却很相似,对它们的属征差异各家观点不一致。经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归于Katastrophomena与Strophomena两属共计31种(其中3个亚种,3个未定种)52个标本(其中7个正型,23个副型,6个亚型,4个选型)进行统计学上的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方程并证明其有效性,将两属定量地区分开来,较为科学地明确了它们的属征差异,确证了Katastrophomena属的分类地位。对K.(Costistrophomena)与K.(Katastrophomena)两个亚属的壳线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两者不存在本质差异,建议将它们合并。
黄冰
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被引量:13
2019年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密切关联的认识已被广泛接受;同时,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常被视作这次大灭绝的肇端标志。本文通过对扬子区-全球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相关层段的腕足类的研究,改变了后一认识。上扬子区五峰组(笔石页岩相)与观音桥层(介壳相)之间,以及下扬子区新开岭层之中的"混合相地层"(既产笔石,又产介壳相生物),代表奥陶纪最晚期沉积-生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过渡阶段,记录了南方大陆冰盖的形成对华南各地影响的开始;只因厚度小、研究少,该段地层及其所含化石群长期未被重视。根据半个世纪积累的材料,本文系统记述了该混合相地层的优势化石腕足类稀少贝(Manosia);根据保存腕螺构造的珍贵标本,证实它是无洞贝目的成员,暂归于无洞贝科;通过识别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探讨它的群落生态、环境及其标志意义。奥陶纪末的华南板块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古地理位置,且稀少贝幼虫的漂浮能力不强,故未能"飘洋过海"离开华南板块一步;尽管如此,东西向从滇东北到苏南,南北向从陕南到黔北,它成为一个机遇泛滥属种,遍布于整个扬子海域,栖居于深水、低能、贫氧的底域(BA4-5)。稀少贝组合的地层历程从上奥陶统凯迪阶顶部(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到赫南特阶下部(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中下部);其短暂的历程反映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扰动对扬子海域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之开始。这里有一个"先浅水、后深水"的穿时过程:①在上扬子区浅水海域,它仅限于凯迪末期,几乎同时迁移到较深水域并延续到赫南特初期;②侵入到下扬子深水海域则是到赫南特早期并在中期灭绝。因此,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起步标志不是赫南特贝动物群本身,而是稀少贝组合的出现;大灭绝的肇端
戎嘉余黄冰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腕足动物
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后腕足动物是否存在“小型化效应”?
体型大小(body size)是物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能反映生物的"生理、行为和生态"。地史时期大多数生命演化过程都伴随着物种体型的变化.相关研究成为演化古生物学长期以来的热点之一。生物小型化是灭绝事件后广泛发生的演化现...
黄冰
关键词:腕足动物大灭绝奥陶纪
文献传递
生物大灭绝研究三十年被引量:71
2014年
历次生物大灭绝除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外,各自更存在许多特点,重视和阐释产生各大灭绝的环境差异与不同板块、相区、剖面中不同门类、类群和属种应对大灭绝的适应差异,是深化理解大灭绝的重要内容.化石采集、系统分类和精时地层研究是探索生物大灭绝的根基和关键;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的变革这两方面来揭示大灭绝后的生物世界;从地球系统学的视角来探索大灭绝发生的复杂机制,重视多种外因(包括古气候,如古温度)的剧变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既可导致生物大灭绝,也可能有利于生物大辐射,笼统地说"由全球变暖或变冷引发大灭绝"是不合适的.就古温度而言,聚焦研究大灾变前的温度,温度剧变的幅度、历程和频率等四方面尤为重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探索同期环境背景和生物演变的综合途径.大灭绝带给物种的选择压力是通过其自身适应和应对策略体现的,所以,在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的同时,也要探讨生物门类之间和物种本身对环境剧变的适应演化.
戎嘉余黄冰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
“复活分子”在穿越生物大灭绝过程中的实质是什么?被引量:3
2014年
复活分子是指地层记录中一度消失、后来复现且未发生明显变化的特殊分类单元。本文将复活分子区分为狭义(穿越灭绝事件)和广义(平常时期)的两类;并认为不同型式灭绝事件后的复活分子存在差异,表明其与灭绝强度有关。本文再次讨论复活分子的不同概念及其意义,并对避难所提出新的认识,强调复活分子的实质是灭绝期缩减居群大小与分布的极端稀疏分类单元,识别其生物因素尤为重要。以华南奥陶-志留纪交界期的华夏正形贝腕足动物群的一个采样点为例,说明稀疏种对多样性的贡献颇为关键,只有依靠大量的采样与深入的系统古生物研究,才能识别;探索和发现复活分子的关键在于采样和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程度;建议应更加客观地认识复活分子的宏演化意义。
黄冰戎嘉余詹仁斌
关键词:大灭绝避难
滇东北镇雄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的新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滇东北镇雄下蒿枝湾剖面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地层,本文进行了系统测制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对其地层发育和对比进行了梳理与限定,首次发现该地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大渡河组、“五里坡层”、龙马溪组底部和“龙马溪组中部”。其中,大渡河组为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泥质泥晶灰岩与钙质泥页岩,时代可与五峰组对比。“五里坡层”是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钙质粉砂岩地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外陆棚相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笔石页岩,两者构成了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中上部沉积。大渡河组与“五里坡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之间缺失观音桥层及Hirnantia-Mucronaspis动物群,指示赫南特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龙马溪组中部”以内陆棚的砂岩为起始,其中所产腕足动物化石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鲁丹晚期。Edgewood-Cathay动物群缺失表明龙马溪组底部与“龙马溪组中部”之间存在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隆升。下蒿枝湾剖面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的地层发育情况完整记录了在全球和区域事件的影响下滇东北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与发育的响应过程。
张小乐黄冰王光旭王怿吴荣昌李丽霞戎嘉余
关键词:笔石腕足动物龙马溪组生物地层沉积相分析
黔西赫章志留纪晚期小莱采贝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5
2011年
志留系在黔西的分布范围很小,已知仅限于赫章县境内。赫章的志留系发育不全,由于缺少古生物证据,其具体时代长期难以肯定。最近在赫章草子坪志留系中发现腕足动物、三叶虫和双壳类化石群。腕足类研究结果显示,它应属于小莱采贝动物群(Retziella Fauna)和新建立的Nikiforovaena-Retziella组合。该化石层下伏紫红色泥岩地层。这段近岸、浅水、杂色碎屑岩层在岩性上与滇东曲靖的关底组类同,可部分对比,推测其时代为罗德洛世晚期(Late Ludlow),但不宜另立新名,仍称关底组为好。在讨论关底组含义之后,笔者赞同取消岳家山组的意见。对赫章志留系具体时代的确定使对华南志留纪晚期岩相古地理的传统认识得到修正,罗德洛世晚期的海侵从滇东的曲靖地区扩大到黔西的赫章一带。
黄冰戎嘉余王怿
关键词:志留纪古地理
四川南部布拖地区志留系的新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四川南部布拖地区位于扬子块体周缘盆地构造的西南缘,属于楚雄前陆盆地与小江断裂系的北部,其地层古生物研究,可为华南古陆构造演化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和证据。根据布拖地区志留系3条剖面的生物地层研究,认为本地区志留系主要发育Llandovery世,缺失Wenlock、Ludlow和Pridoli世的地层,其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龙马溪组、布拖组(新名)、石门坎组(厘定)、乌科组(新名)、大路寨组和莱地湾组,在志留纪Llandovery晚期,该地区抬升为陆地,直至二叠纪早期再次接受沉积。通过与扬子块体其他地区志留系的对比研究,提出布拖地区与扬子块体的志留纪具有相同和类似地质发展史,表明整个扬子块体为稳定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沉积区;在扬子块体上,下红层底、顶界是穿时的;初步分析布拖地区志留系的沉积环境,认为从康滇古陆到布拖沉积区,是一个从陆地到浅海的古地理格局,扬子地块西缘不存在较深或深海的环境。
王怿戎嘉余詹仁斌黄冰吴荣昌栾晓聪
关键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志留系康滇古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