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颖华

作品数:42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乙肝
  • 11篇疫苗
  • 11篇基因
  • 10篇乙肝疫苗
  • 10篇细胞
  • 10篇肝癌
  • 9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免疫应答
  • 9篇肝炎
  • 8篇等位
  • 8篇等位基因
  • 8篇家族
  • 8篇家族聚集
  • 7篇聚集性
  • 7篇病毒
  • 6篇家族聚集性
  • 6篇HLA
  • 5篇乙肝疫苗免疫
  • 5篇原发性

机构

  • 34篇广西医科大学...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38篇韦颖华
  • 31篇吴继周
  • 28篇吴健林
  • 16篇李国坚
  • 15篇宁秋悦
  • 13篇陈茂伟
  • 12篇万裴琦
  • 11篇胡蝶飞
  • 10篇陈务卿
  • 8篇龚星光
  • 7篇玉艳红
  • 7篇虞艳琦
  • 7篇孟艳丽
  • 7篇邓一鸣
  • 6篇吴霜
  • 6篇罗双艳
  • 5篇黄爱春
  • 5篇李兰兰
  • 4篇覃玲
  • 4篇庞裕

传媒

  • 7篇内科
  • 4篇广西医学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右江民族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蛇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肝博士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使用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按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对照组静脉使用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两组均口服5-氟胞嘧啶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0例;对照组痊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1例。结论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廖柏明罗光汉袁海宁黄利邓一鸣韦颖华
关键词:脑脊髓液分流术氟康唑
HLA-DRB1*7及*13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HLA-DRB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关性。方法以37例按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HLA—DRB1^*7及HLA-DRB1^*13两个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这两个等住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HIn—DRB1^*07和HLA—DRB1^*13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x^2=-8.707,P=0.003,OR.=19.38;x^2=21.808,P=0.000,OR=2.222)。结论HLA-DRB1^*07和HLA-DRB1^*13等住基因的缺失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遣传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罗双艳李国坚吴健林吴继周韦颖华万裴琦黄爱春李兰兰
关键词:多态性原发性肝癌
不明原因发热10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FUO病因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FUO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确诊方法、热型、热程及病因等临床资料。结果 107例FUO病例病因确诊95例(88.79%)。其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和血管炎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为伤寒/副伤寒16例,占确诊病例16.84%。结论感染性疾病是FUO主要病因,伤寒/副伤寒是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大部分FUO经详细临床检查可确诊。
韦永孜吴继周吴健林韦颖华万裴琦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病因
HLA-DRB1*14,15等位基因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HLA-DRB1*14,15等位基因与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标准全程接种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896名,于末次接种后第6个月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对无、低应答者再次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μg,4周后筛选出无、低应答者99名与随机选取的中、强应答者136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P技术检测外周血HLA-DRB1*14,15等位基因。结果:HLA-DRB1*15在中、强应答组中的表达频率为23.53%,显著高于无、低应答组的表达频率(12.12%)(P<0.05);HLA-DRB1*14在无、低应答组和中、强应答组的表达频率分别为8.08%和15.44%,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广西汉族人群HLA-DRB1*15表达与乙肝疫苗中、强应答相关,HLA-DRB1*14与该人群免疫应答水平无明确相关性。
韦颖华吴继周吴健林李国坚陈茂伟玉艳红吴霜龚星光孟艳丽虞艳琦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
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机体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及免疫状态在肝癌发生及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以IFN-1和IL-2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5对经配对设计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和无癌家族成员外周血IFN-γ、IL-2、IL4、IL-10的水平。结果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肝癌患者的Th1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无癌家族成员,Th2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无癌家族成员(P〈0.05);肝癌高发家族中未患肝癌的家族成员,Th1/Th2细胞相关因子与无癌家族成员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高发家族中的肝癌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向Th2方向漂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抗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导致HBV长期慢性感染,进而引起肝癌,在HBV感染家族聚集的基础上发生肝癌的家族聚集。肝癌高发家族中未患肝癌的成员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推测肝癌的免疫功能异常是肝细胞癌变后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癌变前存在的免疫异常导致了癌变。
张鹭李国坚吴继周吴健林陈茂伟陈务卿韦颖华胡蝶飞宁秋悦庞裕
关键词:肝细胞癌细胞因子免疫状态家族聚集
HLA—DRB1*12及相应位点下I-L4及IFN-γ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人群HLA—DRB1*12基因及相应位点下IL-4及IFN-γ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取74名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广西籍健康大学生及条件相近的64名中、强应答者,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受试者的HLA—DRB1*12等位基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1水平及IL4因子水平。结果(1)无、弱应答组的HLA-DRB1*12等位基因表达频率为10.8%,低于中、强应答组的32.8%(P=0.002);(2)无、弱应答组的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7.21±7.92)ng/ml,显著低于中、强应答组(16.36±11.00)mg/ml(P=0.000);(3)无、弱应答组中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3.18±4.45)ng/ml,显著低于中、强应答组(7.76±5.71)ng/ml(P=0.ooo);(4)HLA—DRB1*12阳性组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3.18±11.24)ng/ml,阴性组平均表达水平为(11.00±10.29)n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5)HLA—DRBl}12阳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5.947±4.530)nr/ml,阴性组平均表达水平为(5.132±5.800)n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结论HLA-DRB1*12基因可能是促进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相关基因;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梁惠萍吴继周吴健林韦颖华万裴琦吴霜龚星光孟艳丽罗双艳虞艳琦
关键词:IL4IFN-Γ乙肝疫苗
P53抗体在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中的表达水平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比较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262例,其中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51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51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52例(LC组)、乙型肝炎结节型肝硬化53例(HCN组)、乙肝相关性肝癌55例(HC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抗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NC组)。结果 NC组、ASC组、CHB组、LC组、HCN组P53抗体水平明显低于HCC组(P<0.05);HCC组患者P53抗体阳性10例(18.2%,10/55),其他各组均未检出P53抗体。血清P53抗体阳性与性别、年龄、民族、AFP定量、HBV-DNA拷贝数、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ALT/AST、有无肝硬化及有无肝外转移无关(P<0.05)。结论非恶变的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无P53抗体表达,血清P53抗体表达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梁焕吴继周李国坚吴健林陈务卿宁秋悦韦颖华胡蝶飞庞裕
关键词:肝癌乙型肝炎P53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
广西新发现两个肝癌高发家族的病因学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阐明在广西瑶族地区新发现的两个肝癌高发家族发生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广西瑶族不同地区的两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V和HC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HBV DNA和HCV RNA,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抗-HCV、HCVRNA的阳性率分别为45.0%(9/20)、35.0%(7/20)、15.0%(3/20)、25.0%(5/20)、45.0%(9/20)、25.0%(5/20)、0(0/20)、0(0/20)和9.52%(2/21)、42.9%(9/21)、4.8%(1/21)、4.8%(1/21)、23.8%(5/21)、9.52%(2/21)、0(0/21)、0(0/21)。其中HBsAg在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A家族以山泉水作为饮用水,B家族十年前以塘水作为生活用水;其余因素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瑶族不同地区、不同家族成员发生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所不同,HBV感染、饮用塘水等因素均可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
臧宁吴继周陈务卿吴健林宁秋悦邓一鸣韦颖华胡蝶飞李兰兰黄爱春罗双艳贺荣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恙虫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重症恙虫病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至2016年17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ARDS组(25例)和非ARDS组(15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确诊时间、临床特征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等。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两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6例患者均有发热(100.0%),而ALT升高(95.4%)为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ARDS组患者年龄(t=3.055)、血清D-二聚体(t=2.704)、血清肌酐(t=4.099)、APACHEⅡ评分(t=5.592)、发病至确诊时间(t=5.719)、肝脾肿大发生率(χ^2=5.202)均高于非AR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计数(t=-6.672)、血清白蛋白水平(t=-3.759)低于非AR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发病至确诊时间、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是恙虫病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176例恙虫病患者死亡15例,其中ARDS组死亡8例(32%),非ARDS组死亡7例(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P〈0.01)。结论对恙虫病患者应该早期明确诊断,监测恙虫病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丘瑛陈洪流宁宗韦颖华申颖
关键词:丛林斑疹伤寒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癌患者中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和家族聚集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分析,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与51例家族聚集性肝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定量检测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对两组患者血清中HBsAg与HBV-DNA、二者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HBsAg定量值分别为(2290.9±122.5)、(592.1±56.8)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中,其血清中HBsAg定量值在观察组、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为(3321.3±268.9)、(777.6±93.4)IU/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阴性患者中,其血清中HBsAg定量值在观察组、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723.8±145.5)、(566.9±72.1)IU/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中的HBsAg定量水平在不同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定量值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为(5.42±1.22)、(1.09±0.42)log10拷贝/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与HBV-DNA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其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22、0.61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定量水平要明显高于肝癌患者,且HBsAg定量水平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性。
万裴琦李仕来黄力毅玉艳红吴健林韦颖华吴继周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